發現200余處遺跡,出土各類文物標本400余件(套)
宣化鄭家溝遺址最新考古成果發布
河北日報訊(記者史曉多)日前,宣化鄭家溝遺址最新考古成果發布會在張家口市宣化區舉辦。會上,河北省文物局發布了該遺址自2022年開展考古發掘工作以來取得的重要成果。
鄭家溝遺址系“考古中國——紅山社會文明化進程研究項目”內容之一。該遺址自2022年開展考古發掘工作以來,基本厘清了積石冢結構、各類遺跡關系等關鍵問題,發現石界墻、石棺墓、祭祀坑等200余處遺跡,出土玦形玉龍、三連璧等具有典型紅山文化特征的玉器以及具有河套地區廟子溝文化、中原地區廟底溝文化特征的陶器、石器等文物標本400余件(套)。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鄭家溝遺址相繼開展植物考古、體質人類學、分子生物學等科技考古工作。以鄭家溝遺址積石冢為代表的考古新發現在考古學文化特征上兼有紅山文化、仰韶文化因素,傳承了紅山文化中晚期形成的祭祀禮儀體系與核心內涵,極具地方特色,凸顯出冀西北地區“三岔口”“古文化熔爐”的地域特點,豐富了不同文化區之間交流互鑒、融合發展的壯麗圖景,對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相關考古學家指出,紅山文化的時空框架與《史記》中黃帝活動的記載高度吻合,黃帝作為“有熊氏”,其部族以熊為圖騰,而紅山文化玉器中“玉熊龍”的發現以及女神廟、積石冢等祭祀遺存,均與黃帝部族的禮制特征相符。鄭家溝遺址近年出土的“彩繪熊首泥塑”不但與遼西地區“女神廟”中發現的“熊泥塑”殘塊相契合,也與黃帝部族“有熊氏”相關聯,這一重要發現再次將“紅山文化與黃帝部族”這一關鍵問題引入學術討論視野,為重建中國史前史、上古史,實證中國古史傳說時代提供了物質文化基礎,對探究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樹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承歷史文脈具有重大意義。
在對宣化鄭家溝遺址開展考古發掘的同時,河北省文物部門還開展了宣化區、涿鹿縣、赤城縣、陽原縣、蔚縣等地的考古調查工作,發現大量紅山文化遺存,其中,發現積石冢259座,相關遺址80余處。張家口地區的考古發現表明,冀西北地區不僅出土有紅山文化典型玉器,還發現了規模宏大、數量眾多的積石冢群,在填補該區域紅山文化考古工作空白的同時,也為紅山文化晚期人群由燕山山脈東北向西南遷徙提供了關鍵證據。該地區發現的高等級墓葬體系、禮儀制度、社會分層機制實證河北省張家口地區是紅山文化末期的禮儀中心。
接下來,河北省將在“考古中國——紅山社會文明化進程研究項目”框架下,持續推進宣化鄭家溝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同時開展聚落考古、科技考古等專題性研究,加快考古成果轉化,充分闡釋考古遺存的價值內涵,追尋紅山文化足跡,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