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點,小區的燈光逐漸熄滅,唯獨街角的24小時朗詩·東山樾城市書房依然亮著暖光。大學生王璐正在這里查閱資料,手邊的咖啡冒著熱氣。“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找到這么安靜的學習空間,這里的圖書資源還能與總館通借通還。”
這座今年3月開放的市區首家24小時城市書房,是張家口市圖書館2025年上半年文化服務創新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市圖書館累計接待讀者55萬人次,舉辦了150場線上線下活動,組織讀者觀影170場,一組組數據背后,是這座城市文化建設的生動實踐。
服務下沉:從“最早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
今年2月26日,市圖書館低幼閱覽室試運營第一天。4歲的萌萌被媽媽領著走進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她伸出小手觸摸著閱讀繪本,眼睛笑成了月牙。這個專門為3-6歲兒童設計的空間,半年內接待了2000人次學齡前幼兒,舉辦了40余場繪本閱讀、科普實驗活動。
24小時城市書房的開放,解決了上班族“與圖書館時間不合”的痛點;低幼閱覽室的設立,抓住了兒童閱讀習慣培養的關鍵期;而與河北北方學院聯合開展的“外語角”系列活動,則回應了市民提升外語能力的需求。這折射出我市圖書館服務正在從傳統的借閱服務向全齡段、全時段、全覆蓋轉變,提供的不僅是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更是讀者需求的“最早一公里”——提前洞悉市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跨界融合:文化服務的“破圈”效應
今年4月的一個清晨,沽源縣二道渠鄉寄宿制學校的孩子們迎來了一輛載滿圖書的汽車。市圖書館聯合沽源縣人民檢察院“金蓮花”未檢工作室、市科技館開展的“文化大餐 百姓點單”圖書進校園活動,讓偏遠地區的孩子享受到了閱讀的快樂。
這種“跨界合作”成為今年市圖書館工作的亮點之一。上半年,館方與檢察院、科技館、高校、社區、特殊教育學校等數十家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實現了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最大化。對此,黨寧表示:“圖書館不再僅僅是藏書借書的地方,而逐步成為區域文化資源的整合平臺和樞紐。我們通過‘圖書館+’模式,實現文化服務效能的最大化。”
智慧賦能:AI館員帶來的服務革命
今年5月,一場特殊的培訓在市圖書館舉行。DeepSeek專家的講解讓館員們了解了AI技術在圖書檢索、讀者咨詢、資源推薦等方面的應用前景。這場名為“AI館員”的業務專題培訓,預示著傳統圖書館服務的智慧化轉型。
技術賦能不僅提升了服務效率,更重新定義了讀者與圖書館的關系。市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的“好的書”、紅色故事繪、少兒經典等主題薦書內容,依托大數據分析讀者偏好,實現精準推送。
智慧化建設還體現在無障礙服務升級上。上半年,市圖書館赴中國盲文圖書館開展專項對接,就視障群體文化服務提升、數字資源共享、無障礙設施建設等領域達成深度合作共識。
從傳統借閱服務到現代文化供給,從單一功能到多元融合,圖書館的轉型折射出全市文化領域的有聲有色、出新出彩。這座曾經以軍事重鎮聞名的城市,如今正以文化建設的扎實成果和有益探索,展現著新時代風采。(翟見英)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