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央視《新聞直播間》對陽原泥河灣遺址群的深度報道,讓泥河灣博物館這座沉寂的考古博物館一夜“出圈”。兩周內泥河灣博物館日均游客量激增,北京、天津等地家庭驅車數百公里前來“尋根”,高校考古團隊扎堆打卡,一場解碼東方文明起源的熱潮席卷這片古老土地。
3月29日上午9時,泥河灣博物館內已經有不少游客正在參觀。央視鏡頭聚焦的兩大“鎮館之寶”——10萬年前的石球與166萬年前的猛犸象肋骨化石,成為最熱打卡點。“仿古實驗數據顯示,這些石球20米內命中率超70%,動能相當于現代棒球時速160公里。”聽著館內講解員的細致講解,參觀者嘖嘖稱嘆。一位來自天津高校考古系的大學生隔著展柜玻璃細細觀察石球表面痕跡:“10萬年前的石球誤差不到10%,簡直是舊石器時代的標準化工業品!”“這些石球證明,咱們的祖先是生存游戲的高手!”看著舊石器時代的“精確制導武器”,北京游客陳昊想象著10萬年前許家窯人“飛索獵馬”的狩獵場景。而展柜中一段猛犸象肋骨化石,則帶游客穿越到166萬年前的馬圈溝遺址,肋骨上清晰的砍砸痕跡,還原了古人類“第一餐”的場景。“孩子第一次明白,祖先不是課本里的符號,而是用智慧對抗自然的生存大師。”當地游客陶詠帶著5歲兒子駐足良久。
當游客行走在泥河灣博物館的六大展廳,仿佛置身于一部波瀾壯闊的東方人類文明史詩,每件文物都是史前人類的微信表情包,是人類文明的已讀標記。當百萬年人類史遇見現代人,陽原泥河灣已然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明樞紐,為本地文旅注入活力與人氣。在這片土地上,系列模擬考古的非遺活化項目正有序打造,未來游客可參與體驗打制燧石工具、鉆木取火等古人類活動場景。記者 翟見英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