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晚,大型遼代實景歷史劇《燕云行》在宣化區文化藝術中心成功演出。
該劇以國家級文保單位“下八里遼代壁畫墓”出土的相關文獻資料為依據,深入挖掘遼代契丹與漢民族融合的民俗民風,展現了宣化傳承千年的歷史軌跡和文化底蘊。
隨著大幕緩緩拉開,一場立足于遼代末期的燕云傳奇隨之展開:故事從歸化州(宣化)鄉紳張世卿捐粟授官開始,在種植葡萄并釀葡萄酒、迎娶契丹女子耶律青青為長孫媳等橋段中鋪陳開來,并呈現出“葡萄起藤”等宣化獨有的儀式。
臺上燈光璀璨,演員全情投入。臺下座無虛席,觀眾掌聲不斷。90分鐘的時間,大家首次通過舞臺領略了遼代獨具特色的“頭魚宴”“擊髀石”“婚喪嫁娶風俗”等場景。在歌、舞、劇等營造的藝術氛圍里,觀眾的情感與不同人物的命運走向共通,更在金滅遼的戰亂紛爭中,為男女主角蕩氣回腸的民族情懷和家國情懷所動容。
“沒想到我們本土演員能演得這么好,整個演出非常專業、非常精彩,看得我們心潮澎湃!《燕云行》里有傳承不息的歷史底蘊,很值得人們深思。希望這幕劇能多演幾場,我一定推薦更多的朋友來看。”觀眾李衛華說。
據了解,為了呈現原汁原味的燕云故事,劇組從作曲、作詞、編曲、劇本創作到導演、演員,全部主創團隊均為本地人。這種對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本土人才的充分利用,使得《燕云行》頗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
《燕云行》總導演謝曉紅表示,《燕云行》的故事跌宕起伏、震撼心靈,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從五月底開機到十月底首演,全區各行各業的文藝人才加入其中,總體協調、打磨劇本、精心排練、制定預案……環環相扣、安排緊湊。演員中,從77歲的老者到6歲的孩童,大家都克服重重困難,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和熱忱,才讓這部劇以最好的狀態呈現在觀眾面前。首演結束后,我們還在為接下來的演出做準備,力求每一場演出都從“心”出發。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