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勇
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各地學堂應運而生。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師資短缺,借鑒歐美,學習日本,師范教育成了當務之急。1897年,新派人物盛宣懷在上海南洋公學設立師范院,開近代師范教育之先河。1902年,實業家張謇創辦通州師范學校(今江蘇南通),成為首個獨立辦學的師范學校。
直隸省作為京畿之地,興辦學堂走在全國前列,師范教育亦緊跟其后。1905年開始,率先在天津和保定各建立一所師范學堂和女子師范學堂,以彌補大量師資之不足。到五四運動前,全省共建立了八所師范學校。分別是天津的省一師、保定的省二師、灤縣的省三師、邢臺的省四師、宣化的省五師,以及天津的女一師、保定的女二師、邢臺的女三師。
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推進和小學教育的推廣,直隸省開設了更多的師范學校。先后有冀州的省六師、大名的省七師、正定的省八師、泊頭的省九師、通縣的省十師,以及宣化的女四師、大名的女五師、通縣的女六師。直隸省共辦設了16所師范學校,為基礎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這16所師范學校均為省直屬,免學雜費,提供膳宿,成為貧寒子弟求學的重要路徑。
這里還是一片紅色的沃土,保定的省二師被譽為“紅二師”。二師之紅,紅在建立黨組織早、黨員多,素有“北方小蘇區”之稱。這里曾經發生過震驚全國的“七·六”護校斗爭,師生用生命和鮮血與白色恐怖相抗爭。二師學生著名作家梁斌創作的長篇小說《紅旗譜》,用生動的筆墨記述了那段崢嶸歲月。
這16所早期師范學校以后的命運卻不盡相同。有的因戰火等歷史原因先后停辦,如天津的省一師、大名的省七師、女五師,冀州的省六師。有的與其他學校合并成為新的學校,如邢臺的省四師、女三師,新中國成立后合并為邢臺師范學校,后又升格為邢臺師專、邢臺學院。北京通縣的省十師,新中國成立后升格為專科,1958年遷往承德,合并成為新的承德師專,后又升格為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還有一部分師范學校逐步改為中學,脫離師范性質。如保定的女二師改為保定第十七中學,宣化的女四師改為宣化四中。也有很多學校一直堅守,成為新中國的骨干中師,如保定師范、灤縣師范、宣化師范、正定師范、泊頭師范、通縣師范(女六師)等。這些中師學校以后又大多升格為師范專科學校或并入師范大學。
這16所早期師范學校中發展最好的當數天津的直隸女一師,鄧穎超是該校的杰出校友。從最初的北洋女子師范學堂,到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1929年便升格為河北女子師范學院,新中國成立后改稱天津河北師范學院,1956年遷往石家莊裕華路即原河北師大校園。而建校更早的直隸省一師,新中國成立后成了天津河北師院附中,師院外遷石家莊后就停辦了。
這16所早期師范學校的選址與省立中學不同,不完全是行政區劃因素,有省會城市,也有區域中心和發達縣鎮,范圍更為廣闊。泊頭當年是交河縣的一個鄉鎮,靠近鐵路,以生產火柴聞名,省九師的建立,極大地提高本地的文化品位。新中國成立后中師教育持續發展,也朝著這個方向,面向基層,面向農村。
中師發展的高峰期出現在1983年至1998年。這15年間,面向初中招生,管食宿,轉戶口,包分配,吸引了大批優秀初中生,在很多地區,最頂尖的初中生都進了師范,也造就了中師教育的興旺發達。這期間的中師畢業生至今依然活躍在基礎教育的各條戰線,成為教學和管理的中堅力量。也有很多人繼續深造或轉行發展,成為專家學者、企業大家,還有相當一部人成為各級黨政領導干部。
世紀之交,隨著大學擴招,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中師的發展出現困難。由中師、專科和本科構成的三級師范教育體系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必然向二級過渡,最后由本科以上層次來完成。在這種大背景下曾經輝煌一時的中等師范教育,必然會淡出歷史舞臺,但她所作出的歷史貢獻,人們不會忘懷。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