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將古堡盡收眼底的玉皇閣,中西方建筑文化相融合的“四門洞”,重現本地通商集貿歷史的金融博物館……作為塞外山城的“原點”與“根”,說起張家口堡,這些耳熟能詳的古建總會出現在本地人的腦海中。1月18日,記者了解到,隨著龍年春節臨近,這座被兩院院士、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先生盛贊的“明清建筑的博物館”將新增3處新亮點,在年味漸濃之際,又賦予了600年古堡更多的文化味。
大源永細皮坊:“口皮”老手藝展現新活力
張家口曾是全國著名的毛皮加工基地。清乾隆年間,“有皮毛加工作坊九十多家,日產裘革兩千張”。2021年,于張家口堡中營署舊址上建成的口皮博物館再現了我市作為“皮都”的那段繁榮歷史。一張皮毛貿易的舊票據、一封旅蒙商人的舊家書、一雙制作于民國的氈靴……
館內一件件藏品承載著一段段故事的同時,也更加讓游人對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充滿好奇。經過1年多籌備,今年元旦,在口皮博物館旁新建的大源永細皮坊對外營業,滿足了人們的心愿。
“口皮”是指在張家口加工集散的皮毛制品,分粗皮、白皮、馬鬃馬尾、毛皮棧等十幾種行業。始建于1831年的大源永細皮坊作為本地皮裘業行頭之一,以生產經營細皮產品為主。
走進店內,幾百件傳統工藝與現代潮流相碰撞的皮質工藝品隨即映入眼簾,讓人目不暇接。展架上,既有久負盛名的白狐皮圍脖、貂皮帽子等御寒物品以及純手工下料、縫組的精美皮包,又有十二生肖筆記本、各式擺件等采用烙燙技藝、充滿生活氣息的文創產品。此外,鱗片清晰可見的鯉魚皮錢包、三層牛皮粘制的象棋及麻將等也讓人耳目一新。
而一組既保留了傳統特征又兼具當代審美的鞍韂作品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其中一件名為《國泰民“鞍”》。它使用樺木、植鞣牛皮、黃貂、魚皮、蛇皮、銀、白銅在內的十余種材料,并運用鞍杈砍制、皮革雕刻、奶熟皮、硝熟皮、鏨銀、馬鬃編織等十余項傳統技藝,已入圍第十六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終評,彰顯了本地東口鞍加工技藝的精湛。
“鉤皮子就是用鉤子將浸泡后的毛皮背后的腐肉和油脂去掉,同時接觸摩擦的過程也是揉制的過程,使毛皮變熟,變得柔軟。”自開業以來,每當進店游人漸多時,大源永細皮坊第六代傳承人趙瑩都會在現場展示毛皮加工過程。他在講解這一傳統技藝精髓、提升“口皮”知名度的同時,也作為一名傳播者,讓本地文化展現在更多人面前。
康熙茶樓:茶文化再次走進日常生活
穿過寫有“張家口堡”的高大牌樓,沿街西行,腳踩著石板路,在一路紅燈籠的指引下,便來到東門大街36號——康熙茶樓。
茶樓坐南朝北,為傳統的疊架式二層五間樓房。推門而入,轉過古雅莊重的屏風,茶香四溢間,朱紅色的柱子搭配鏤空的門窗與中式桌椅,瞬間將舊時張家口的氛圍感拉滿。由西側的臺階而上,便來到茶樓二層。與一層的古香古色相比,二層設計風格更加現代。紅色的阻燃地毯上,一對對軟體沙發形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空間,一些年輕人隨意坐著,愜意地品茗聊天。在西北角,還專門設置了一個小型舞臺,在一塊電子屏幕下,一位古箏演奏者正在嫻熟地撥弄琴弦,飄揚動聽的旋律愉悅著現場的人們,也回響在了這座全國大中城市中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城堡上空……
這里叫作“康熙茶樓”,并不是僅僅因為其建在清康熙年間的緣故,而是相傳康熙帝微服私訪期間,曾口渴到過此處飲茶,因此得名。如今,因何得名雖無據可考,但這里卻是本地歷史最悠久的茶樓之一。它的前身是大玉川茶莊,由山西八大皇商之一范永斗的孫子范毓馪經營。據記載,在雍正七年,范毓馪被清廷“特賜太仆寺卿,用二品服”,自此隨官家親征,直供包括馬匹、糧草和茶葉等在內的軍需。大玉川茶莊也因此成為本地四大茶莊之一,一度頗為紅火。
去年9月,為呈現張家口堡底蘊深厚的茶文化,康熙茶樓迎來了大面積修繕。拆除殘損的屋脊附件,加固松動的檐頭瓦件,調整下沉偏移的木結構……經過3個多月的施工建設,極具建筑文化價值的康熙茶樓又一次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正以歷史文化為依托,重塑茶樓影響力,力爭成為景區又一亮點。”負責人趙明說。
萬全縣衙:勾勒古堡輪廓的重要一筆
當看到位于東門大街21號、與康熙茶樓一街之隔的萬全縣衙,很多游人都會感到詫異,萬全縣衙為何不在萬全區,而是藏身于這古堡之中?
原來,這東門大街21號院大有來頭。清雍正年間,這里曾是張家口理事同知廳衙門,前往蒙古草原經商的“部票”的申請、頒發、查驗手續都在此辦理。光緒七年,又改為直隸省撫民廳。1914年,萬全縣治所遷至這里,萬全縣公署由萬全縣城遷移至此院辦公,后曾作為察哈爾盟公署、萬全地方法院使用,久而久之,被人們稱為萬全縣衙。
2022年12月,作為張家口堡重點保護建筑,萬全縣衙修繕項目方案獲國家文物局批復,遂于去年4月下旬正式開工。修復建筑、鋪設甬路、砌筑墻體……如今,萬全縣衙衰頹之氣盡去,曾經的歷史風貌已呼之欲出。不久后,它將與游人見面,成為勾勒600年古堡輪廓的重要一筆。
近幾年,橋西區按照“修舊如舊、最小干預”的原則,最大程度恢復建筑的歷史原貌,張家口堡中的一個個文物院落正在加速對游客開放,一展昔日風采。今年以來,大源永細皮坊、康熙茶樓、萬全縣衙相繼對外開放,與已建成的“三館兩展”一起,無疑豐富了張家口堡的現代內涵。去年11月1日,《張家口堡保護利用條例》正式實施,這是我市首部關于文物保護開發利用的地方性法規,讓張家口堡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古巷依舊深長,青磚已經泛光。當白天的喧囂過后,傍晚的余暉斜照在張家口堡那銹跡斑斑的門環和鉚釘上時,才能感受到這里久遠的年代感。欲把輿圖求勝概,張城第一塞垣沖。如今,蘊藏著文化內涵的張家口堡正以一種新姿態,一種文化自信,在濃濃的年味里,迎接八方來客。 (記者 趙曉剛 通訊員 高陽)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