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派單高峰,午飯大多是在路邊湊合,休息時也只能在電動車上瞇一會兒。”每天清晨6點,市申通快遞員張磊準時到崗開始一天的工作。他日均處理180余件包裹,騎行超過120公里,高峰期常忙至晚上9點。張磊告訴記者,自從加入工會組織后他的工作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不一樣了,派送范圍內的‘工會驛站’數量多,不但能熱飯、充電,還能喝上熱水,就像多了個家。”
這一轉變,源自市郵政管理局2024年啟動的一項深入調研。通過6場線下座談會,與180名快遞員面對面交流,精準掌握了全市從業者代表們的心聲:超80%的快遞員渴望提升職業技能,75%關注社會保障,60%需要心理關懷。基于這些調研結果,一套以“暖蜂服務”為先導、入會為紐帶的工作機制應運而生。
機制首先回應了快遞員對職業技能提升的迫切愿望。自2024年起,市郵管局聯合市總工會共同舉辦全市郵政快遞行業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并根據實際情況設置了快遞員、快件處理員、安檢員三個工種,采取“理論知識+實際操作”的比拼模式,獲獎選手由競賽組委會授予榮譽證書和獎金,各工種獲得第一名的選手由市總工會同時授予“張家口市五一勞動獎章”。“這場賽事不僅吸引了300余名選手直接參與,更帶動超1000人投入技能培訓。”市郵管局負責人表示,比賽讓一些選手從普通快遞員成長為培訓師,不僅收入實現翻番,職業規劃也發生了變化。
同步推進的是權益保障體系的完善。在市各級工會的努力下,逐步建立起16個市縣行業勞動爭議調解中心,通過普法宣傳、法律咨詢等服務,為快遞員權益筑起了一道防護網。
更讓快遞員們感到溫暖的是細致入微的人文關懷。冬季的棉服手套、夏季的“清涼禮包”,全年3場節日慰問覆蓋350人次;乒乓球比賽、集體觀影等活動吸引120余人參與;而整合資源建設的“工會驛站”更是成為他們的“暖心港灣”——這里不僅配備微波爐、飲水機、充電設備、急救箱,還設置了投放1200余冊書籍的讀書角和配備減壓玩具的心理疏導角,累計服務已超2000人次。
所有“暖蜂服務”的落地,最終都是為了吸引快遞員主動融入組織。依托“職工之家”APP,快遞員動動手指就能完成入會申請和進度查詢;線下網點配備的專職人員則隨時提供操作指導,真正實現了“指尖入會”。市韻達快遞員趙師傅從業6年,曾經因工作流動性大且對工會不了解而對入會猶豫不決,直到親身體驗了“夏送清涼”服務、參加了乒乓球比賽后,不僅主動入會,還帶動了7名同事一起加入。
“以前覺得工會很遠,現在連心理壓力都有地方疏解,原來娘家人就在身邊。”趙師傅的感受道出了許多同行的心聲。截至目前,全市快遞員入會人數已突破2000人,入會率從不足10%提升至40%。
一系列“暖蜂行動”正在結出碩果。調研數據顯示,市快遞員對工會服務滿意度達95%以上,80%以上工會會員會主動推薦同事加入;行業層面,2025年快遞服務有效投訴率顯著下降,用戶滿意度持續提升。“職工歸屬感強了,流失率降了,管理更順暢了。”順豐快遞魚兒山站點負責人訾小男對此深有體會,工會組織的活動讓職工們的關系更融洽,工作失誤率也大幅降低。
如今,越來越多的快遞員在派送途中會主動上報安全隱患,悄然成為城市治理的“移動探頭”。從“漂泊個體”到“歸家成員”,快遞員們正用奔跑的身影,書寫著溫暖而有力的新篇章。(鄭媛媛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