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市人民公園內秋色宜人,古樹參天,歡聲笑語不斷。今年,這座承載著幾代張家口人記憶的城市地標迎來建園100周年華誕。從1925年的荒蕪苗圃到如今的生態綠洲,從“太平公園”到“人民公園”,它不僅是城市綠意的守護者,更是市民情感的寄托地,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與城市的生長。
1925年,市政局在這片荒蕪之地開辟苗圃,播下綠色希望;1933年,察哈爾省主席宋哲元主導擴建,修建亭廊、引水入園,命名為“太平公園”;1948年張家口解放后,公園更名為“人民公園”,開啟服務大眾新紀元。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公園快速發展的黃金期。1965年起,游泳池、游樂場、動物園等設施相繼落成,成為孩子們的天堂;1973年,2分錢的門票見證了年接待215萬人次的輝煌。
改革開放后,公園持續升級:1980年代,人工湖與游藝設施增添詩意;2004年取消門票,實現“還園于民”;2006——2007年,“拆墻透綠”工程與五大功能區的劃分,推動生態與人文深度融合;2018年,中心水景區以玻璃橋、疊水與噴霧打造如夢如幻的“仙境”,成為網紅打卡地;2019——2025年間,公園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完善便民設施,服務品質不斷提升,成為“市民家門口的幸福園”。
如今,人民公園已從圍欄景觀蛻變為“推窗見綠、開門入園”的城市綠洲。園內百年銀杏、槐樹、衛矛等撐起綠蔭,牡丹園內八九十年的牡丹與2020年新引進品種交相輝映,每年5月上中旬盛放,最大花朵直徑達30厘米。1934年的長廊丹青依舊,1935年的張垣察哈爾大飯店訴說往昔繁華,1963年的臥龍亭流傳康熙夜宿傳說。這些老建筑與古樹,是時光印記,也是市民生活底色,是城市與歷史對話的鮮活注腳。
人民公園的百年,是刻在草木磚石里的城市歷史,更是扎根尋常巷陌的民生福祉。市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百年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未來將繼續以熱愛與責任為筆,書寫城市與人民共赴美好未來的新篇章。(王松 彭雪婷 王超)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