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在張家口市益源建筑垃圾處置和綜合利用有限公司,建筑垃圾處置生產線正在工作。該生產線“吃”進混凝土塊、碎石塊、磚瓦碎塊等建筑垃圾,“吐”出再生磚等建材。“通過建筑垃圾資源再利用,我們每年可生產再生磚2700萬塊、混凝土20萬立方米,應用到城市基礎建設之中。”公司總經理助理李曉辰說。
變廢為寶、循環利用,是張家口市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一個縮影。筆者從9月29日張家口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碳達峰試點城市建設工作進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市通過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轉型和低碳技術創新等重點工作,積極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使綠色底色愈發鮮明、發展動能更加強勁。

張家口市崇禮區梧桐大道景色如畫,引來眾多游客。武殿森攝
能源向“綠”
大力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
10月18日,在位于萬全區的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氫能公司)河北分公司萬全綜合能源站,不時有氫燃料電池汽車駛入加注氫氣。該能源站站長張瑞介紹,站內的氫氣來自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氫能公司)河北分公司赤城制氫廠。在那里,已實現綠電制綠氫。
張家口市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綠電充沛。“我們把能源結構調整作為減少碳排放、推動綠色發展的重中之重,大力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張家口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市積極推動新能源產業引項目、擴規模,向全產業鏈布局、集群化發展。
近年來,張家口市實施了源網荷儲一體化、風光綜合制氫、算電融合、綠電直連等一批具有全局性、引領性的示范項目,構建起多能互補、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該市目前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突破4300萬千瓦,穩居全國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今年1至8月,該市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創歷史新高,達480億千瓦時,每發10千瓦時電中就有7.6千瓦時是綠電。
通過大容量儲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該市形成了壓縮空氣儲能、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等多種儲能技術路徑,建成國際首套百兆瓦壓縮空氣儲能項目,有效解決“棄風”“棄光”難題。尚義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正安全有序推進,預計將于明年投產,建成后年發電量可達15.4億千瓦時,年可節約標煤11.9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8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0.54萬噸。
10月18日,氣溫下降,張北縣張北鎮小柳溝村村民李翠枝家中卻暖意融融,墻上掛著一臺形似空調的機器,出風口正送出陣陣暖風。這臺機器是“太陽能+地源熱泵清潔熱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太陽能的熱量給室內供熱。
張家口市通過多場景應用促進多元節能降碳,統籌推動綠電在制氫、大數據中心供電、清潔供暖等領域應用,推廣電供暖面積1800多萬平方米。實施了恒源—合盈數據、明陽—阿里巴巴數據中心等一批算電融合項目,年可為數據中心供應綠電68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488萬噸。

河鋼集團張宣科技技術人員正在檢查氫冶金工藝氣源管路。李廣明攝
產業向“新”
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
10月20日,在領克汽車張家口工廠焊裝車間,數百臺機械臂精準協作。自2023年以來,這里已實現100%綠電生產。
優化產業結構,構建綠色低碳產業新體系。張家口市錨定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降低傳統產業“含碳量”。近年來,張家口市加強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強化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壓減生鐵產能261萬噸、粗鋼產能240萬噸、煤炭產能2200萬噸,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407家,12家企業獲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家企業獲批國家級綠色工廠。在河鋼集團張宣科技,全球首例120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一期投產達效,為鋼鐵行業擺脫對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提供了全新路徑。
提升主導產業“含綠量”。張家口市做強數字經濟,目前建成投運數據中心項目48個,投用算力占全省比重超50%,算力總規模居全省第一,阿里巴巴張北云計算等6家單位獲批國家級綠色數據中心。近年來,該市做優汽車制造,張家口南山汽車產業基地落戶汽車產業上下游企業80家,產品出口70多個國家和地區;做大冰雪產業,以冬奧場館后續利用為牽引,推動冰雪康養、冰雪研學、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冰雪旅游深度融合,建成2家冰雪產業園區,落地冰雪產業項目112項,高新區冰雪運動裝備產業園被工信部認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增強未來產業“含新量”。張家口市近年來創新實施氫能產業跨越行動,先后培育和引進41家氫能企業,建成投產制氫項目7個,產能達22噸/天,形成制氫、儲氫、運氫、加氫、用氫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拓展“低空+”創新模式,組建“5G+低空經濟實驗室”,建成華北地區首個特色低空飛行服務站,開通全國首條跨省“低空+冰雪”文旅專線,開創交旅融合、綠色出行新模式。
生態向“美”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
10月20日,在張家口市生態環境局指揮中心電子顯示屏上,污染源在線監測數據一一呈現,實時顯示該市空氣質量指數。
張家口市以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為抓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持續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持續推進減排降碳。張家口市近年來堅持“壓能、減煤、治企、抑塵、控車”協同推進,推動能耗雙控與碳排放雙控精準銜接。該市實施農村地區“雙代”改造37.28萬戶,年替代燃煤49.9萬噸。全市PM2.5平均濃度由2017年的31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19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穩定保持京津冀最好水平。
不斷增強固碳能力。張家口市持續強化林草濕地建設,2017年以來完成營造林1726萬畝,治理退化草原280萬畝,創建國家草原自然公園2個,建成國家濕地公園8個。今年1至8月,全市完成營造林64.53萬畝,完成退化草原治理36萬畝,完成草原有害生物防治110萬畝。
全力提升碳匯增量。近年來,該市大力探索開展碳排放權等市場化交易,完成5筆碳匯交易,交易金額約18.24萬元,推動“綠色資源”向“綠色資產”轉變。
張家口市牢固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大力實施綠色低碳全民行動,新建民用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達100%,建成投運覆蓋全域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處理體系,示范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1316輛,覆蓋客運、物流、工程等多個領域。(郭曉通、陰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