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定河、白河不僅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生態共建共享的關鍵紐帶。近年來,京張攜手共筑區域綠色發展橋梁,持續推進“兩河”流域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實現了從水環境改善到宜居宜業的美麗蝶變,走出了一條“因水而美、依河而興”的綠色發展之路。
為全景展現“兩河”的生態變遷歷程,講述張家口為首都“輸好水、送凈水”的責任擔當與動人故事,張家口日報社于7月25日啟動“水潤京張·永定河、白河全媒體采訪行”大型主題報道活動。歷時3個月,采訪團深入田間地頭、建設一線,走村鎮、訪群眾、看產業、問成效,用腳步丈量河流的復蘇脈動,以筆端和鏡頭記錄下產業興旺、創新活躍、生態宜居、幸福洋溢的區域發展新圖景。
溯流而上 源頭碧水映初心
車行蜿蜒山路,窗外草木蔥蘢,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青草的芬芳。
7月,采訪團循著一脈清水的記憶,探尋白河源,回溯一條生命之河的起點……
在沽源縣小廠鎮西灣村的深山幽谷中,九眼山泉奔涌而出,清冽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石碑上“水潤京華”四個大字赫然醒目。
站在白河源頭,眼前沒有波瀾壯闊,卻深深感受到一種靜水流深的力量。
采訪中,當地村民回憶,2000年前,白河源頭周圍全是荒山荒坡,河道堵塞,河水經常斷流,為了治理白河源頭,政府可下了不少功夫。
采訪團跟隨一名與白河打交道20余年的老水務人——沽源縣水務局橫向辦主任李立軍的腳步,探尋白河的變遷。
“2000年,隨著全國生態建設工程全面啟動,沽源縣開啟了白河流域生態治理工作,在那個缺資金,缺技術的年代,我們爬山過溝,硬把白河流域的溝溝坎坎摸得一清二楚,提出了治理河道、阻斷沙源、凈化水質、恢復生態的治理措施,實施了建水平梯田、筑谷坊壩、營造喬木林等舉措,起到了一定的成效。”講述著治河的過往,李立軍很是欣慰。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的部署,張承地區被定位為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在一個個利好政策支持下,京張兩地攜手協同,一項項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如涓涓細流,終匯成大河奔涌,白河全年入京水質穩定保持在地表水Ⅱ類以上,部分月份達到Ⅰ類標準。
在白河流經的沽源、赤城大地,采訪團深切感受到,為守護好北京的水源地,兩縣自覺扛起上游責任,主動作為、奮勇前行,在這場守護碧水的攻堅戰中付出不懈努力。
從關停污染企業到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全面建設;從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到小流域綜合治理;從縱深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到兩岸大力推廣有機種植;一項項舉措協同發力,構筑起白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堅實屏障,繪就一幅綠水青山的美麗畫卷。
這個夏天,眾多北京游客紛至白河源景區,尋根溯源,他們以一種無聲的儀式,連接起京張兩地的生態情緣。
匠心守護 一泓清流潤京城
從陽原縣的河畔濕地到懷來縣官廳水庫,采訪團沿著河流脈絡,深入京津冀生態屏障最前沿,探尋守護生命線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堅守與奉獻。
8月,或在溝壑縱橫的山谷,或在風景宜人的濕地公園,記者們見到了一張張曬得黝黑卻笑意淳樸的臉龐——他們是巡河員、質檢員、林管員、基層干部……
“家門口的桑干河是一方土地、人民的血脈,保護好桑干河,就是保住了根和未來。”采訪中,陽原縣井兒溝鄉上八角村黨支部書記胡俊委的一席話感動眾人。
2022年成為村級河長后,胡俊委一心撲在護河上,他制定《護河公約》,向村民廣泛宣傳護河責任、激發環保意識;他積極推進河灘亂墾亂種、雜物堆放等行為整治;他堅持每天巡河,原本荒草叢生的河堤硬被他踩出了一條小路。
而在官廳水庫,每天清晨七時,水環境監測員馬曉萌就開始了工作。
穿好白大褂與救生衣,她迅速登上前往永1000斷面的快艇,到達地點,她熟練地啟動多參數水質分析儀,屏幕上,溶解氧、pH值、渾濁度等指標數據實時跳動,她認真查看記錄。
“現在的pH值,基本穩定在8左右,符合標準,水質安全。”她說,而這樣的水質,在三十年前的官廳水庫,幾乎是遙不可及的。
記者了解到,官廳水庫的水質困境,始于上世紀70年代。隨著上游工業化進程加快,桑干河、洋河、媯水河三條支流沿線的工業廢水無序排放,讓水庫水質急劇惡化,一度成為“劣V類”水體。
1972年,中央緊急成立官廳水系水源保護領導小組,北京市官廳水庫管理處水質監測站也應運而生,開啟了我國水污染治理的先河。2001年國務院批準實施《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緊鄰官廳水庫入庫口建成黑土洼人工濕地。
2016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多部委印發《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總體方案》,治理河段包括洋河、桑干河、清水河和永定新河。
2018年,京津冀晉四省(市)政府與中交集團組建永定河流域投資有限公司,開啟永定河全流域系統治理,這一舉措破解了跨區域治水難題,創新實現了流域治理一體化“永定河模式”。
2021年,永定河自1996年以來首次實現全線通水。官廳水庫入庫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切實保障了首都水生態安全。
采訪中,記者們看到,守護河湖科技也在發力。官廳水庫構建了“水地空”一體化監測網絡,水下有無人船采集三維地形數據,空中有無人機巡查,岸邊有自動監測站24小時值守……
一泓清流來之不易,這是一代代人的匠心守護,他們詮釋了區域協同中最動人的堅守故事。
因水而興 綠意如潮涌兩岸
從昔日斷流干涸、沙塵漫天,到如今碧波蜿蜒、綠意鋪展;從“靠山吃山”的粗放開發,到“依水興業”的綠色轉型——沿著永定河與白河行走,采訪團看到的不只是河流的復蘇,更是一幅因水而興、人水和諧的幸福畫卷正徐徐展開。
洋河自西向東流經宣化古城,江家屯鎮坐落在宣化區洋河南岸,該鎮積極探索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打造了“五環”景觀萬畝生態林果園,集花卉觀賞、果樹采摘、廊道騎行于一體,形成了農旅融合的新型發展模式。
懷來縣積極打造以濕地公園、桑干酒莊、溫泉會館和葡萄園為核心的文旅康養集聚區。這座以“葡萄”為名、以“葡萄酒”為標、以“文旅康養”為媒介的活力小城,正逐步形成集生態休閑、文化體驗與健康養生于一體的“葡萄+”綜合性文旅勝地。
從“一株水稻”到“一穗玉米”,赤城縣3.2萬畝水稻田蝶變煥新,有機鮮食玉米蹚出增收新路子。全縣退稻耕地年節約用水約3840立方米,有效增加了白河流域地表徑流,保障了對京輸水量。
9月,采訪團在桑干河沿岸記錄豐收的景象——富硒小米在陽光下隨風搖曳,穗粒飽滿、色澤金黃;生態蘋果掛滿枝頭,紅中透黃,映襯著農民臉上日漸綻開的笑容。
10月,采訪團在沽源與當地村民一同深入山林,體驗野生沙棘果的采摘之樂,感受好生態帶來的好日子。
在1000余公里的行程里,采訪團的足跡已深深印在“兩河”兩岸。這趟深入田間山林的采訪之旅,不僅是對豐收景象的見證,更是一次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生動體悟。《白河之“眼”變清澈了》《永定河如何成為“流動的河”》《入河口的這杯水怎樣提升至Ⅲ類》《重塑候鳥遷徙地圖》……一篇篇兼具深度與溫度的報道,被各大媒體紛紛轉載。截至活動結束,京張兩地媒體網端全媒體產品總點擊量突破300萬次。張鳳燕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