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長按掃碼的功能,我總是搞錯。”“以前擰一下就開始加熱,多方便啊。現在全變成按的了,還容易按錯。”這些年,智能電器全面普及,悄然更迭的新技術卻難倒了很多老年人。北京日報調查發現,“機器越智能,老人越心慌”是普遍情況。
“數字鴻溝”是個廣為人知的社會問題。雖然相關部門推進了一系列整改,但還是有一部分老年人被割裂在數字時代之外。他們有的是“不會用”,面對界面冗余、操作復雜的產品,總是忘記“下一步”;有的是“不敢用”,動不動彈出廣告,稍有不慎就點到“支付”,怕稀里糊涂受騙受損;有的是“用不好”,明明要“掃碼”,手一抖變成了“卸載”,更抓瞎了。諸如此類,挫敗感多了,老人們當然犯怵。
所謂智能化,本是讓城市治理更“聰明”,公共服務更高效,大眾生活更便利。固然,青年群體在技術革新和應用過程中更占優勢,天然地會更受新產品新技術的青睞。但也恰恰如此,我們更當有意識地主動關注那些沉默的、跟不上新技術新工具迭代的弱勢群體。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占全國人口的22.0%。幫助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是技術向善的題中之義,也是構建包容性社會的必答題。如果很多老人在所謂高端的新產品前手足無措,智能又何談智能?
科技發展的目標是普惠而非拋棄,老人都看得懂、用得溜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智能產品。這些年,隨著《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出臺,《智能電視適老化設計技術要求》發布,“智能適老化”改造正在進行。但也要看到,目前各方的應對總體仍處于“打地鼠”階段,字號小了便放大字號、聲音小了便調大音量,顯得有些被動,整體步伐也跟不上產品和服務迭代的速度。正如倡導構建兒童友好城市時應秉持“一米視角”,適老化的推進能否從一開始就秉持“老者視角”?顫抖的雙手、粗糙的指紋、老花的視力、漸退的記憶……將這些早早考慮,并在設計之初就予以克服,讓老人能毫無負擔輕松上手,釋放的才是技術的最大魅力。
智能時代的發展,既在速度,也在溫度。讓科技賦能每一個人,補齊每一塊“短板”,也是技術發展的關鍵指標。再者說,老齡化社會,“銀發經濟”潮流奔涌,未嘗不是智能經濟的下一個風口。(田聞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