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保鴻蒙制氫工廠,高聳著多個直徑4米,重達330噸的高壓氫氣儲罐。 趙曉剛 攝
張宣科技氫冶金公司氫冶金全景 李廣明 攝
國華投資(氫能公司)河北分公司赤城制氫廠
國能“綠氫”送達中國石化北京石油加氫站
萬全“油氫電”綜合能源站
緊扣國家“雙碳”目標,一場以氫能為筆、可再生能源為墨的能源革命,正在張垣大地上奮力繪就。
今年以來,全市大力推動氫能與可再生能源協同創新發展,以前瞻性布局和全鏈條生態,加速崛起為北方乃至全國綠色氫能產業新高地。
匯聚核心優勢,厚植氫業崛起沃土
在萬全區,坐落著一座油、氫、電能源補給站。這就是國家能源集團萬全綜合能源站,36路公交車司機陳師傅常在此加氫。“每輛車儲存26公斤左右氫氣,續航里程400公里以上,在冬天零下20多攝氏度照樣行駛。”她說。
這里除配備加油機和快速充電樁外,還配備了國家能源集團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滿足國標要求的加氫設備,日加氫1200公斤,滿足了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氫燃料電池冷鏈物流車、氫燃料電池運動型多功能車等多種能源驅動類型車輛的補給需求。
今年上半年,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加大創新研發、成果轉化工作,新增兆瓦級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生產線,目前已完成廠房屋頂光伏發電、制氫、儲能和發電等示范項目立項。
史宏武,“億華通”公司副總經理。他告訴記者,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是一種能 “變廢為寶” 的高效能源利用裝置。它以氫氣等為燃料,通過質子交換膜讓燃料與空氣發生化學反應,直接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為家庭、辦公樓等應用場景供電。
更特別的是,它在發電過程中會產生熱量,系統會把這些原本可能浪費的熱量回收,用于供暖、熱水供應等。整個過程幾乎不排放污染物,僅生成水,且能源綜合利用率達80%以上,遠超傳統發電方式。如今,它正成為分布式能源的重要選擇,助力低碳生活與能源高效利用。與此同時,還投資0.5億元建成燃料電池測試平臺;投資0.25億元新增兆瓦級質子交換膜電解槽開發及生產等。
“億華通”公司的燃料電池熱電聯供項目僅是氫能示范應用場景中的一個生動范例。
我市作為全國氫能產業發展較快地區之一,在發展氫能產業上擁有令人艷羨的優勢。地處京冀晉蒙四省市交界,是連接京津冀與西北能源通道的重要節點。首都“兩區”的功能定位,使我市發展氫能產業,優化調整京津冀能源消費結構成為一項意義重大的戰略選擇。
資源稟賦是最堅實的底氣。我市可再生能源豐富,風光可開發總量超7000萬千瓦,已裝機容量超4300萬千瓦,穩居全國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這為大規模、低成本的“綠電”制“綠氫”提供基礎和潛力。
政策環境則是最強勁的引擎。我市依托推動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先發優勢,在全國范圍內較早形成氫能產業發展的“1+N”政策體系,為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貫通全產業鏈,構建氫能生態閉環
歷經數年深耕,我市已清晰勾勒出氫能產業的全鏈條發展格局,基本實現了制氫、儲運、加注、裝備制造、創新研發以及多元化示范應用等氫能生態閉環。
國華投資(氫能公司)赤城制氫廠采用自建風場,“綠電”電解水制氫與純化工藝制取“綠氫”,總氫氣產能為每小時4000標方,一期建設額定產氫能力為每小時2000標方,每日可生產氫氣4200公斤,實現“綠氫”制、儲、輸、用長周期商業化生產運營,保障了京津冀周邊地區氫能需求。
位于康保縣的河北鴻蒙制氫工廠一期項目建設現場,一派忙碌景象。“制氫工廠分兩期建設,一期項目已接近尾聲;二期項目計劃在明年開工建設,2027年底完工,兩期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年產綠氫15.2萬噸,氫氣產值33.4億元,全產業鏈產值達135億元,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35萬噸。”該項目總負責人王權說。
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在上游的綠色氫源方面,已建成7個制氫項目,制氫產能達每天22噸,年制氫能力8000噸,綠氫生產基地初具規模。
康保至曹妃甸輸氫管道項目正加快推進,已完成我市涉及縣區站場、閥室的報批工作,以及張北臨時用地申請,建成后,將打通一條跨區域的“氫能動脈”,破解氫能儲運難題。
在中游的裝備制造領域,產業集聚效應日益顯現。目前全市涉氫項目有44個,其中裝備制造項目占9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為億華通和昊安青源。億華通燃料電池發動機、昊安青源氫能儲運裝備一期、氫能科技風冷型氫燃料電堆、聚通科技燃料電池電堆等裝備制造項目已建成;潤江新能源專用車輛(乘用車以外的各類氫能專用車)取得專用車資質,產業鏈條不斷向下游延伸和強化。
在下游的示范應用場景中,成果最為亮眼。自2018年以來,全市已累計投運氫燃料電池汽車1216輛,包括公交車、物流車、乘用車等多種車型,規模居全省前列。
目前,在我市投運了444輛氫能源公交車,最初在1路公交線上運營,現增至16條公交線,安全運行里程為6000多萬公里,服務乘客1.6億人次。我市是國內氫能源公交車投入運營數量最多的城市。氫能源公交車的發動機來自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區加氫站達到3個。
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2024年統計數據顯示,氫燃料使用量為249237.58千克,按每千克氫燃料折合15度電計算,節約標準煤1644968千克,少排放二氧化碳3738563.7千克。
今年,河北氫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購置100臺49噸氫燃料電池牽引車,采用張家口億華通動力新一代大功率燃料電池發動機,相較于上一代牽引車產品,氫耗降低了20%,可靠性大大提升。該批車輛將用于我市各大電廠煤炭運輸,助力全市打造零碳重卡運輸。
國華投資(氫能公司)赤城制氫廠每天為中國石化北京石油供應氫氣,可保障加注88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日累計行駛約1.76萬公里,實現日碳減排量14.08噸,有效優化北京能源消費結構,為北京構建綠色低碳能源體系提供保障。
科創引領未來,鑄就產業競爭優勢
在我市,氫能應用場景正從交通領域向工業、能源等領域深度拓展。
走進張宣科技氫冶金公司,氫基豎爐巍峨高聳,這是全球首例120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一期項目核心裝置,氫燃燒的火焰淺淺跳動,“刷刷”的聲音在耳邊纏繞,DRI產品平鋪在輸送帶……在這里,多項關鍵技術實現新突破:每噸DRI的成本較初期降低30%以上,產品金屬化率穩定在94%以上,工藝氣單耗較設計值降低30%以上,主要技經指標在同口徑下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該公司還加速推進氫能耦合技術研發與應用,計劃將今年內建成的200標準立方米每小時“綠電”制氫項目所產的“綠氫”,全部注入氫冶金豎爐用于生產,從而構建“綠電—綠氫”一體化能源生態鏈。
氫冶金示范工程開創了鋼鐵行業低碳轉型的全新路徑,與同等規模的傳統碳冶煉工藝相比,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0萬噸,其開創性成果榮獲世界鋼鐵協會低碳生產卓越成就獎。
產業蓬勃發展,離不開創新體系的堅實支撐。
目前,我市已匯聚形成“2院+3中心+2實驗室+1聯合體+學會”的氫能產業“最強大腦”,即氫能與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可再生能源制氫與氫燃料電池產業技術研究院,河北省氫能產業創新中心、河北省氫冶金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綠氫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國創河北氫能分中心,河北省氫冶金低碳技術重點實驗室、固體氧化物制氫系統單電池研發測試實驗室、河北省氫能產業創新聯合體、河北省氫能學會。
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河北省氫能產業創新中心在2024年9月通過省發展改革委驗收,開展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開發和產品研制,獲得專利29項、參與國家標準4項,孵化創新企業6家。今年7月19日,河北省氫能學會成立大會在我市舉行,學會將充分整合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及專家學者的頂尖智力資源,搭建高水平的氫能研究交流平臺,積極推動氫能關鍵技術的研發突破與成果轉化。
今后,我市還將著力打造京津冀區域綠氫供應基地,拓展展示示范應用場景,打造產業創新平臺,構建產業發展生態。
從塞外山城到“氫能之城”,張家口正以全面的產業布局、豐富的應用場景和蓬勃的創新活力,向全國展示綠色氫能發展的無限可能。一條依托可再生能源的“制、儲、運、加、用”氫能全產業鏈生態圈已然成型,一座北方綠氫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魏民 張河 劉雅軒 張麗娟)
編輯:李雅雯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