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蔚縣下宮村鄉中莊子村,雷小花家出了四個大學生的事常常被村民們津津樂道。老大、老二、老三學成畢業后都已有了穩定工作,老四淑樂今年高考如愿考上河北師范大學,老五劉屹目前在衡水讀高中,學習成績優異。這個曾靠丈夫常年在外打零工維生的家庭,如今成了全村的驕傲。“要不是涂總和益海嘉里金龍魚,孩子們哪能走出大山啊。”
這樣的蛻變,始于2015年3月那個風沙漫天的午后。益海嘉里金龍魚黨委副書記涂長明帶著團隊在蔚縣開展義務植樹后,聽聞深山里有群孩子艱難求學,便沿著蜿蜒的山路來到果莊子完小。果莊子完小是一所寄宿學校,擔負著周邊11個自然村學齡兒童的教育重任,因為交通不便,孩子們回家要翻山越嶺,上學要走很長的路,因此,這里形成了獨特的教學安排,老師和孩子們一個月連上三周課后,休息一周。剛進校門,一陣風卷起操場的黃沙,把正在上體育課的孩子們裹成了“土人”。教室里,孩子們擠在破舊的課桌前,臉蛋和小手都黑乎乎的。
涂長明了解到,這里的孩子們不僅家庭貧困,還有許多家庭離異、父母走失及父母雙方殘疾家庭的孩子,因家庭原因輟學的孩子也有好幾個……離開時,涂長明和同行的8人把身上所有現金湊在一起,共8800元,連司機師傅都掏出了400元過路費。這筆帶著體溫的錢,成了照亮大山的第一束光。
從翻新山區小學到“一對一”暖心助學
盡管生活困難,但是孩子們堅韌的求學勁頭令涂長明十分動容,離開果莊子村后,他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我能為他們做些什么”的想法揮之不去。他以短信的形式在益海嘉里金龍魚內部發起了《讓孩子走出大山》的倡議,短短一周就募集到20萬元。這20萬全部用于教室和操場的改造,改善宿舍條件,增加浴室,并添置了許多運動器材,建了圖書館。教學環境和生活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曾經塵土飛揚的校園煥然一新。
終于能在學校洗澡了,這讓老師和孩子們都興奮不已。“以前放年假回城,第一件事就是沖進澡堂洗三個小時。”原果莊子完小老師邢麗娟想起當年的窘迫仍忍不住笑。她曾帶著學生在山洪中推車脫險,也曾騎著摩托車穿越河道趕回家照顧高燒的孩子。而浴室的熱水管里流淌的不僅是清水,更是讓年輕教師們留下來的底氣。
硬件改善只是開始。為了避免孩子們輟學,涂長明很快在集團發起了“一對一”愛心助學項目,幫扶果莊子完小的特困生,既提供經濟支持,更注重精神引導,助其培養自立自強的品格和能力。這一倡議得到了員工的積極響應,通過對資助雙方的仔細篩選,30名員工與貧困學生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涂長明自己認領了雷小花家的老四淑樂和老五劉屹。
從一間間翻新的教室到一個個溫暖的助學結對,益海嘉里金龍魚的助學行動,讓深處大山的孩子們在更安穩的環境里追逐夢想。浴室里的熱水、圖書館的書籍、助學人的叮嚀,悄然改變著孩子們的生活與成長軌跡,像一顆顆種子,在鄉村土地上播撒下希望。
從大山深處到夢想啟航
十年間,這場公益助學之路從未間斷。參與資助的成員,即使工作調動也沒有人離開這個資助團隊。30多位貧困學子在益海嘉里金龍魚的幫助下成為茁壯成長的小樹。如今已有12名受助學子順利完成學業,考入理想大學,或走上工作崗位,真正實現了走出大山的夢想。
在這份助學長卷里,密密麻麻的表格,是具象化的愛與擔當。益海嘉里金龍魚團隊逐戶走訪、精準對接,將“一對一”幫扶細化到每一個姓名、每一筆費用、每一種家庭境遇,讓宏大助學倡議,落地為可觸摸的溫暖,為深山孩子鋪就穩穩的求學路。
湖南到蔚縣,兩千公里的距離,益海嘉里金龍魚員工馬穎每年都要丈量好幾次。2015年第一次見到資助的貧困學生崔茹時,這個父親礦難去世、母親離家出走的女孩,正蜷縮在炕角寫作業。墻上,70多歲爺爺奶奶的藥瓶擺了一排。
“寶貝”——馬穎在信里這樣稱呼崔茹,這是女孩人生中第一次收到如此親昵的稱呼。崔茹很快回信:“阿姨,這是我第一次被人叫寶貝,好開心。”2019年,馬穎擔心崔茹剛到南方不適應,盡管剛動了手術不久,她還是去揚州看望在揚州烹飪學校金龍魚烹飪班學習的崔茹。這時候的崔茹,白白凈凈,落落大方,馬穎發現那個不敢看人的小女孩不見了。崔茹也很感謝馬穎的陪伴和付出,讓她有信心在揚州開始新的生活。“馬阿姨是我的啟蒙老師,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一開始不自信,膽子也小,她教會了我很多。”如今,學有所成的崔茹在北京一家飯店做面點師,開始了獨立生活。
這樣的故事在蔚縣不斷上演。十年來,益海嘉里金龍魚愛心員工持續關注著資助學生的成長。張睿資助的佳樂從沉默少年長成能給奶奶寄錢的電焊工,每次發工資都要給張叔叔打個電話;蘇東蓮幫薇薇奶奶做了白內障手術,這個被過繼的女孩終于敢在人前跳新學的舞蹈;黃文祥的兒子給麗茹錄制數學微課,兩個素未謀面的少年通過視頻討論習題,成了“云同桌”,今年,麗茹如愿考上了大學。
從一捧小米到一座現代化工廠
2016年深秋,果莊子村的谷子堆成了小山。老農們蹲在田埂上嘆氣:“去年3.5元一斤,今年跌到1.5元還沒人要。”涂長明看著村民家里堆積如山的谷子,突然想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為農民的勞動成果找到更好的出路,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地貧困的現狀,從而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完成學業,走出大山。”
周末的山路上,涂長明帶著員工挨家挨戶收谷子,每斤比市場價高1元。四十多噸谷子加工成小米后,在集團內部很快售空,還賺了15萬元。涂長明把這些錢全部一家一戶反饋了農民,最多的一家反哺了7700多塊錢。
“愛心小米”項目像一粒種子生根發芽。這項公益活動持續了三年,自發加入蔚縣扶貧濟困的員工越來越多,在集團內外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這也引起了集團董事長郭孔豐的關注,并由此開始了益海嘉里金龍魚在蔚縣的產業扶貧、鄉村振興之路。2018年,益海嘉里金龍魚投資6000萬元建起現代化小米加工廠,通過訂單種植簽訂最低保護價。受助學生麗茹家2022年種了8311品種谷子,收入7000多元。不僅不再發愁谷子賣不出去,還能年年獲得穩定收入。
加工廠的利潤全部反哺當地,累計1200多萬元用于鄉村振興。如今,蔚縣小米成了“網紅”,奧運冠軍張寧還來直播帶貨。那個曾經愁眉苦臉的老農,現在逢人就說:“咱這小米,香到了北京!”
從8000元現金到投資千萬振興鄉村
2022年9月,果莊子完小送走最后7名學生,完成了它的使命。但在縣城,益海嘉里金龍魚與蔚縣政府合作,捐資3600萬元建成的益海小學里,2000多名孩子正在嶄新的教室里朗讀,這所學校有效緩解了當地教育資源緊缺的困境。
此外,益海嘉里金龍魚董事長郭孔豐個人捐建捐資600多萬元為當地孤兒捐建了一所助學中心,90多個孤兒有了“李媽媽”“張媽媽”,不但保障這些困境兒童的基本生活,更從情感等方面給予其關愛和照顧,幫助他們以健全的人格、陽光的心態融入社會大家庭,讓孩子們“有家、有愛、有未來”,同時減輕了社會的負擔。
十年時間,益海嘉里的助學之路從果莊子的土坯房延伸到現代化校園,從8800元的現金到1200萬元的產業反哺以及4000多萬元的教育投入,益海嘉里金龍魚在蔚縣探索出一條“產業幫扶+慈善公益”的特色鄉村振興模式。
夕陽西下,益海小學的鈴聲響起,2000多個孩子背著書包走出校門。他們的笑臉映著晚霞,像極了當年果莊子完小操場上,那些被風沙洗禮過卻依然明亮的眼睛。
(記者 亢春寧 宋錦豐)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