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怕只剩一村一山,也要堅持到底。”這是抗戰(zhàn)時期流傳在平北抗日根據地的一句誓言,也是平北軍民的共同信念。正是在這樣堅韌不屈的信念支持下,平北抗日根據地在極端殘酷的環(huán)境中開辟了聯結華北與東北的戰(zhàn)略通道,締造了一段戰(zhàn)斗傳奇。而今,位于赤城縣大海陀鄉(xiāng)的平北抗日根據地紀念館里,500余件紅色文物無時無刻不在訴說著當年可歌可泣的故事。

蕭克將軍
平北地區(qū)包括當時的北平市(今北京市)以北,平(北平)承(承德)鐵路以西,平(北平)綏(綏遠)鐵路以北的長城內外廣大地區(qū),覆蓋今河北、北京、內蒙古的15個縣區(qū),總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因為地處偽滿洲國、偽華北自治政府、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三個偽政權的結合部,是連接平西與冀東根據地的關鍵樞紐。開辟平北抗日根據地,可形成三地協(xié)同作戰(zhàn)的態(tài)勢。張家口的崇禮、宣化、赤城、懷來、康保、沽源、張北等區(qū)縣,都處在平北抗日根據地的范圍。平北的名字,是蕭克將軍到平西之后叫起來的。當時,挺進軍把冀熱察地區(qū)分為三大塊,冀東和平西二塊,命名依舊。兩塊之間的這塊,因處于北平市區(qū)之北,跨長城內外廣大地區(qū),便稱之為平北。于是,平北的名字就這樣產生了。
平北抗日根據地因地理位置特殊,開辟這個抗日根據地時,敵人的統(tǒng)治已達數年之久,要在這里站穩(wěn)腳跟談何容易。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小部隊滲透、隱蔽開辟。蕭克將軍提出了“鞏固平西,堅持冀東,發(fā)展平北”的方針。我軍采取梯次進入、逐漸增兵,從小到大、從少到多的策略,終于在1940年成功地創(chuàng)建了平北抗日根據地。
在平北抗日根據地發(fā)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沙塘溝保衛(wèi)戰(zhàn)、反“掃蕩”斗爭、反“蠶食”斗爭……軍民以地雷戰(zhàn)、游擊戰(zhàn)周旋,取得了赤城東山廟圍困戰(zhàn)等戰(zhàn)斗的勝利。平北民兵發(fā)明了“連天哨”瞭望系統(tǒng),傳遞敵情,廣泛使用踏板雷、硫酸雷、石雷等地雷戰(zhàn)術,成為反掃蕩核心力量。平北軍民歷經200余次對日作戰(zhàn),殲敵2.3萬人。僅龍赤縣(今赤城)就犧牲了1.1萬人,占當時人口的六分之一。

1945年八路軍向張家口進軍
張家口軍民在保衛(wèi)山河的斗爭中沖鋒陷陣,浴血殺敵。無數的英雄人物涌現在這段崢嶸歲月中。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軍侵占察哈爾省赤城縣(今張家口赤城縣),日寇頭目中村勇隨意欺侮充任偽職的中國人,還多次帶日偽軍到抗日根據地“掃蕩”,屠殺抗日軍民。1943年初秋的一天晚上,人們正在熟睡,縣城南郊的幾聲槍響驟然劃破了夜空的寧靜。中村勇被槍聲驚醒,以為我軍要攻城,命令提高戒備加強城防。過了一陣兒,不見有人攻城,槍聲還是時起時落。中村勇惱羞成怒,認為八路軍在打游擊。一向剛愎自用的中村勇帶著二十幾個偽警,打開南門,循著槍聲一路搜尋追蹤。他們走到四里墩附近,連個八路的影子也沒見到,卻踏響了民兵事先埋設的地雷,隨著“轟隆隆”幾聲巨響,中村勇等7個偽警當場斃命。地雷是大西溝、小西溝村爆破組民兵李勝奎、楊仲山等人埋設的。幾個普普通通的抗日民兵,用三顆“鐵西瓜”結果了不可一世的中村勇,大快人心。
在張家口市第一中學的校史中,抗日烈士肖毓岱是閃光的名字。肖毓岱原籍懷來縣新保安鎮(zhèn)。1937年,肖毓岱積極參加抗日活動,毅然奔赴延安。他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并加入中國共產黨。一年后,他被分配到《晉察冀日報》工作。肖毓岱忠誠革命事業(yè),采訪與報道不懼辛苦,不怕犧牲,經常深入前線,到部隊中間。他的政治敏感與寫作才華逐步顯現。1939年6月,肖毓岱已經是晉察冀通訊社和《晉察冀日報》的特派記者、采訪科長。1942年春,肖毓岱被調往平北根據地。回到家鄉(xiāng),肖毓岱全身心地投入新的工作,他發(fā)現張家口中學的同學王覺民、李希圣、王法恥等,已先后參加平北根據地的抗日工作了。大家同心為爭取勝利而斗爭。1943年1月13日,冰雪寒冬。因叛徒告密,肖毓岱等人的住地不幸被日軍包圍。在突圍時,肖毓岱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6歲。他的名字被我們永遠銘記。

新營子戰(zhàn)斗場面
1944年9月,為了拔掉盤踞在崇禮新營子的日偽據點,平北軍分區(qū)命第四十團火速趕到新營子。新營子村位于張家口市東北25公里處。位于新營子村的日偽警察署建有四個大炮樓和遂道、碉堡,有100多名日偽軍常駐。在襲擊新營子據點前,平北軍分區(qū)40團在政委閆子慶、副團長鄧典龍的帶領下,在赤城盤石臺、正陽墩一帶稍作休整后,以急行軍的速度,向新營子進發(fā)。鄧典龍與閆子慶戰(zhàn)前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戰(zhàn)情:論兵力,勢均力敵;論士氣,我方經休整士氣高漲;論陣地工事,敵人有炮樓、碉堡可憑借抵抗,我方是憑借玉米、高粱地“青紗帳”做掩護;論武器,敵人有日式沖鋒槍,我方只有少量沖鋒槍,多數是步槍和手榴彈。全面分析敵我雙方的戰(zhàn)力后,鄧典龍認為,拔掉新營子日偽警察署定是一場惡戰(zhàn),必須集中優(yōu)勢兵力,迅速攻克。四連在攻克敵人碉堡的戰(zhàn)斗中,派一個突擊排沖進敵堡,敵人一時沒了招架,乖乖投降。四連無一人傷亡攻下敵堡。三連從玉米地包抄敵人時,行動遲了一步,被敵人警覺。敵人守著敵樓用沖鋒槍居高臨下瘋狂掃射,我軍戰(zhàn)士傷亡十多人,幾次猛攻未能奏效。鄧典龍心急如焚,帶領一連指戰(zhàn)員攻擊東南角敵樓,這個炮樓是最難啃的骨頭。幾次沖鋒都沒成功,鄧典龍擔心一旦拖到天亮,附近的敵人援軍趕到,很難取勝。鄧典龍緊握手榴彈,沖鋒在前,帶著十幾名戰(zhàn)士冒著槍林彈雨沖到敵樓下。他站在敵樓拐角處,指揮戰(zhàn)士搭起人梯,他奮力向上爬,快爬到頂部時,敵人扔下一顆手榴彈,炸傷了他的右腿,摔了下來。顧不得傷情,他又一次順人梯爬上去,又被一顆手榴彈炸傷腰部,重重摔下來。當他又一次爬起時,胸部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時年38歲。戰(zhàn)士們悲憤交加,牙齒咬得咯咯響,發(fā)瘋似的猛烈撲向敵樓,將手中的手榴彈一齊投入敵樓,最后殘敵全部繳械投降。1945年1月1日,鄧典龍的英名被刻在一座民族英雄紀念碑上。如今,崇禮烈士陵園“民族之光”的墓碑上,記載著鄧典龍的英雄事跡。崇禮紅色革命紀念館中,陳列著鄧典龍的畫像和新營子戰(zhàn)斗的事跡。
……
還有數不清的戰(zhàn)斗故事和戰(zhàn)斗英雄,共同繪就英雄的張家口軍民的戰(zhàn)斗畫卷。在這場光昭日月、氣吞山河的戰(zhàn)爭中,張家口軍民做出了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平北抗日根據地的功勛永載史冊。
編輯:李雅雯
責編:王衛(wèi)
審核:閆振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xié)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