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適逢《張家口日報》創刊八十周年。
筆墨長燃處,河山日益新。在這時空的交匯處,讓我們胸懷報人的理想與擔當,展開浸透鉛火墨香的八十年長卷,以歷史的燭光為引,品讀一座城市的光陰史詩。
一
一張報紙的品格,始于它誕生的時代坐標。1945年8月23日,我軍第一次解放張家口,在解放后的第3天,由我黨創辦的《張家口日報》前身《張垣日報》創刊。
素有“東方模范城市”之稱的張家口,早在1919年,便迎來了工人階級的“覺醒時代”。最早的一批播火者,高擎起鮮紅的黨旗,舍生忘死、前赴后繼,將馬克思主義的星火,在張垣大地燃燒成燎原之勢。
歷史不會忘記,曾幾何時,日寇鐵蹄踐踏下的張家口,生靈涂炭,山河破碎。平西、平北、察東、察南……抗日根據地軍民,用血肉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
赤城平北根據地,人人抗日,戶戶參軍,抗戰八年犧牲軍民11000千多人;懷安籍國民革命軍第98軍軍長武士敏,配合八路軍轉戰在太行山、太岳山上,粉碎日軍“九路圍攻”“八次包剿”,屢建奇功,在中條山大戰后馬頭山突圍時,不幸犧牲;蔚縣籍英雄班長馬寶玉,帶領四名戰士,將敵人引上絕路,勝利完成阻擊掩護任務后,彈盡糧絕,在狼牙山頂,寧死不屈,毅然跳崖……英雄們在絕境中的不屈抗爭,撐起了一個民族的苦難輝煌。
穿越硝煙戰火,回眸烽火征程,在這片凝結著無數共產黨人精神血脈的紅色沃土,這份報紙從創刊之初,便與黨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深情記錄著一座城市從硝煙中挺立、從貧瘠中崛起。
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輪從此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1995年,我市緊緊抓住對外開放機遇,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艱難曲折中探索,在艱苦創業中拼搏,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奮進,塞外山城張家口掀起了一場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偉大革命。
打破制度的藩籬,最大限度激活市場主體;轉變發展理念,讓綠色發展成為新的增長極;推進改革創新,釋放改革紅利,疾馳的“張垣號”駛入了大發展、快發展的新時期。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張家口,為張家口發展擘畫藍圖,為我們探索新路、謀求突破廓清了路徑、點亮了前行燈塔。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張家口重要指示精神,京張攜手成功籌辦舉辦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盛會贏得世界贊譽;萬千農民家庭如期實現穩定脫貧,與全國人民一道攜手步入小康;首都“兩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天藍、水清、綠濃的新家園宜居宜業;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深入推進,產業升級向“綠”而行,主導產業活力迸發;民生實事扎實推進,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張家口,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
三
奮進新時代,砥礪新征程。
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主攻方向,以發展后奧運經濟為牽引,以建成首都“兩區”為支撐,以加快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為抓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張家口人用如椽巨筆,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
以快作答,搶抓發展機遇,推動重大戰略落地落實。牽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朋友圈”持續拓展;守好生態的生命線,首都“兩區”的綠色基底不斷夯實;以雪為媒,冷冰雪持續帶火后奧運的熱經濟;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將“流量”變“留量”促動旅游總花費近千億;風光儲氫一體化產業集群發展,清潔高效、多元支撐成為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的有力注腳。
以新而進,發展新質生產力,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延長鏈條、壯大集群、騰籠換鳥,科技創新,“六大產業”招大引強,成為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全面深化改革,著力破解瓶頸制約,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激活發展的內生動力;擴大對外開放水平,推動外貿擴容提質,敞開懷抱的外向型經濟正在打造這座城市新的競爭優勢。
向實而為,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進產業就業幫扶,“輸血造血”雙管齊下,守住不發生系統性返貧風險底線;強弱項,補短板,重治理,城鄉融合良性互動,留住的“鄉愁”成為幸福的另一份注解。24項民生工程全部提前完成,“入園、入學一件事”在全市普及,縣域緊密型醫聯體深入推進,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按時辦結率99.74%、問題解決率96.15%、辦件滿意率97.31%……每一件民生實事,都辦在群眾的心坎上。
八十年風雨兼程,初心如磐;八十年弦歌不輟,使命在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張家口正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穩步前行,一步一個腳印走出加快高質量發展之路。《張家口日報》作為城市發展的見證者、記錄者和推動者,將以更加鮮活的筆觸、更加深邃的思考、更加多元的傳播,書寫新時代張家口的奮斗故事,在時代的浪潮中勇往直前,與張家口人民一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編輯:李雅雯
責編:王 衛
審核:閆振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