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冀澤民賣力表演。張立真 攝
“注意步伐!”“龍身緊湊點!”……2月10日,大年初一,在橋西區水母宮景區外的廣場上,一條“金龍”準備登場亮相前,市級非遺張垣龍舞項目主要傳承人冀澤民一遍遍叮囑著。
隨著鏗鏘有力的鑼鼓響起,一條由十幾名舞龍愛好者掌控的金龍“動”了起來。威武的“龍頭”高高仰起,和著鼓點上下舞動游移,盤成圓環的“龍身”隨著“龍頭”的出發慢慢騰挪開來。熱鬧的場面立刻吸引過往市民駐足觀看,紛紛掏出手機,拍個不停,并在朋友圈分享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
舞龍表演。
人越聚越多,冀澤民和隊友們也更加賣力。只見身著龍服的他們在擎珠者的引導下,或翻騰、或飛躍、或盤卷,輪番上演“套8字”“翻龍尾”“打龍墻”“龍翻身”等傳統動作。精湛嫻熟的表演技藝讓這條金龍“游”得活靈活現、剛柔并濟;“滾”得龍衣不拖,不停不阻;“繞”得花樣百出,渾圓順暢;“騰”得威風凜凜,氣勢磅礴……令現場觀眾贊不絕口。“剛回到家鄉就能在家門口看到這么精彩的表演,真是太過癮了。”一位大學生興奮地說。
表演結束后,掌聲、叫好聲此起彼伏,很多人還主動上前與隊員們合影,這讓汗流浹背的冀澤民感到,缺席一年中最重要的團圓時刻是有意義的。
舞龍表演
冀澤民和團隊舞龍。
張垣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稱“耍龍燈”。龍舞曾在張垣大地上廣泛流行,尤其在懷安縣左衛鎮一帶,是春節“年味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然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龍舞這種需長時間訓練、打磨的傳統年俗藝術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受懷安年俗文化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冀澤民從小便喜歡參加社火活動,尤其對舞龍時被圍得水泄不通的情景記憶猶新。2005年,憑著一腔熱情,他開始系統學習龍舞,并漸漸成為推廣者。在北京冬奧會倒計時1000天紀念儀式上,在拍攝電視劇《塞上風云記》時,在央視賀新春節目中,都能看到冀澤民為傳播張垣龍舞文化盡心竭力的身影。成為市級非遺傳承人后,出于肩上的責任,他更是頻繁入社區、進校園,珍惜每一次展示的機會,盡力為張垣龍舞積攢人氣兒。
冀澤民教授隊員。
如今,隨著傳統“年味”回歸,冀澤民和團隊也忙碌起來。今年春節,他們還接到了崇禮云頂樂園、太舞度假小鎮等雪場的邀請,向更多外地“雪友”展示張家口獨特的龍文化。隨著一張張新面孔的加入,表演機會的增加,冀澤民覺得,這項幾近消失的傳統年俗藝術又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河山新聞記者 趙曉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