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陽光銀行”“鐵桿莊稼”——如今提起風與光,張家口人的驕傲取代了昔日“塞上一場風,從春吹到冬”的無奈。自2015年7月國務院批復設立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新能源產業從最初利用冷涼資源引項目、擴規模,逐步向布局全產業鏈、集群化發展跨越,走出了一條以能源變革牽引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強勁綠色動能
“我市新能源開發利用規模實現跨越式增長,為產業集群化打下堅實基礎。”市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示范區新能源并網規模從842萬千瓦躍升至4250萬千瓦,位居全國非水可再生能源地級市之首,累計發電量達3478.64億千瓦時,不僅圓滿兌現“綠色辦奧”承諾,更通過6條電網送出通道、總接入能力3800萬千瓦的“電力高速路”。

“風光氫儲”一體化格局加速形成
在擴大開發規模的同時,我市同步拓寬綠電消納場景,推動“源網荷儲”統籌布局,為產業集群化搭建支撐體系。在張北縣,恒源銘泰謝家村500兆瓦光伏電站的綠電,經515公里輸送網絡直達合盈數據(懷來)科技產業園,與用電端實現精準匹配;大數據產業作為消納綠電的重要途徑,目前全市投運服務器172萬臺,年用電量超62億千瓦時。儲能領域,我市前瞻性布局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等多元技術,打造梯次發展的儲能矩陣;氫能賽道上,國內首個風電制氫項目及大型加氫站建成。

全力推動新能源產業集群化發展
隨著產業基礎不斷夯實,我市聚焦“謀鏈”,構建起覆蓋多領域的完整產業鏈條。在萬全區,明陽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一派繁忙,這里由全球新能源500強企業明陽集團投資30億元建設,具備年產400臺大型風力發電機組、450支風機葉片的能力,其單只112米長的風機葉片,滿發時轉動一周可滿足1匹空調10小時用電需求。
“2023年3月至今,基地已生產風電主機337臺、葉片963支,實現產值40多億元,帶動600余人就業,2025年預計產值達25億元。”明陽集團北部大區京津冀區域開發總經理魏巍介紹。
如今,這樣的龍頭企業在我市已形成集聚效應。明陽、金風、大金等31家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龍頭企業落戶,構建起覆蓋風電整機、葉片、塔筒、高效光伏組件及先進儲能設備的全產業鏈。目前,全市風電主機年產能達1500臺,葉片年產能超1000套;全國首條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半自動化生產線投運。新能源產業集群化發展,不僅推動我市新能源技術、設備、服務水平快速提升,更成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王寧 蘇芮)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