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冬奧會的聯合舉辦地,冬奧會為我市留下了豐富的奧運遺產,特別是高質量的場館設施,為后續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冬奧會成功舉辦以來,我市通過一館一策創新改造,盤活用好冬奧人才、器材、場地遺產,共實施28個場館改造項目,推動冬奧場館向文化旅游、會議會展等功能拓展,實現從“一季火”向“四季熱”的轉變。
因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國家越野滑雪中心都是以雪為主的專業型場館,大眾參與度不高,我市通過“一館一策”制定了綜合利用方案,大力推動場館常態化運營和適應性改造,在保留場館體育本體功能的基礎上,完成冬奧場館23項適應性改造提升工程,滿足各類業態活動需求。
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配套建設咖啡廊,布展奧運藏品實物,新建LED大屏會議室及奧運文創產品店,完成以賽事訓練、會展慶典為主的功能改造,最大限度聚集高等級資源,致力于將“雪如意”打造成區域地標、體育地標、奧運地標、文化地標,甚至成為國家地標;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完成了外場道路整修、槍彈庫整改及技術樓和賽道改造,實現了“射擊培訓和選材,戶外團建和專業賽事相結合”的四季利用目標;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完成了賽道以車類競速場為主的功能改造,培育起射擊選才培訓、輪滑賽訓、車類競速等為主的(新領域)業態;云頂滑雪公園完成了對障礙追蹤、平行大回轉等賽道進行改造,在滿足國際國內高水平賽事需求的同時,降低冬奧賽道難度,成為滑雪愛好者的“打卡地”;張家口冬奧村完成了研學、賽訓服務、賓館住宿、體育教學、旅居康養、商業售賣等6個板塊的改造,1920個房間全部投入運營。2024年11月,河北體育學院冰雪學院和張家口市冰雪運動學校的入駐,開創了國內首個高校進駐奧運村辦學的歷史。冬奧村大力推進適應性改造,配套改建了綜合運動館、球類館、標準足球場、運動員餐廳,滿足了學校教學和訓練要求,成為冬奧遺產賽后再利用的一個典范。
打造高水平賽事、文旅活動聚集地。目前,我市擁有4個冬奧競賽場館,周邊還有9個大型滑雪場,場館配套設施完善。同時,儲備了充足的高級別賽事所需的國際雪聯認證器材、計時記分設備等專業體育器材和一般體育器材。市體育局成立了大型體育賽事管理中心,將冬奧會器材劃撥大賽中心使用,選派專人負責器材保管。并建立起屬地裁判員隊伍,儲備競賽組織人才近600名,組成了常態化辦賽隊伍。已具備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單板滑雪、跳臺滑雪、越野滑雪等項目的獨立辦賽能力。
冬奧會后,我市依托冬奧場館,積極承辦雪上賽事,努力實現冬奧遺產的可持續利用,積極打造全國冰雪項目高端賽事集聚區。冬奧會成功舉辦以來,我市利用冬奧場館及周邊資源舉辦賽訓活動941項,其中2024-2025賽季共有7項國際級、17項國家級雪上項目專業賽事在我市舉辦。近三個賽季,國際級、國家級雪上項目專業賽事辦賽數量一直位于全國前列。2025-2026雪季我市還將申辦承辦國際級雪上項目專業賽事10項、國家級9項,其中國際級9項賽事已經確定。
除了高水平賽事,我市在冬奧場館利用上還堅持專業性和大眾性相結合,在充分發揮場館本體功能的情況下,進一步將全民健身引入了奧運場館,冬奧遺產實實在在成為了弘揚奧運精神、造福人民健康的優質資產。同時,還利用冬奧場館及周邊資源舉辦文旅活動463項、會議會展332項、研學活動655批次。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已利用冬奧場館及周邊資源舉辦賽訓活動230項、文旅活動141項、會議會展127項、研學活動310批次,實現引流約170萬人次。
冬奧遺產賦能多業態融合。我市積極謀劃冬奧場館賽后利用,以發展后奧運經濟為統領,以加快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為抓手,以冬奧遺產后續利用為龍頭,堅持體育牽引、文化賦能、旅游帶動,著力發展賽事經濟,賽事、會展、研學、旅游“四型經濟”不斷壯大。
為滿足旅客多元化的需求,張家口冬奧村百國life街區引進多家國內外知名的餐飲、零售及娛樂型企業,打造一條百國生活商街,滿足居民“一站式”日常生活需要;同時配有健身中心、洗衣房、快遞驛站、超市、如意餐吧、如意球類館等生活服務配套及商業設施。
此外,我市搶抓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契機,充分利用冬奧場館和冰雪資源,推出豐富的“冰雪+”產品,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崇禮旅游。目前已構建起“專業賽事、品牌賽事、城市聯賽、小規模群眾賽事”4類賽事體系,搭建起冰雪產業人才聯盟、智慧體育平臺等5大發展平臺;與北京市體育局簽訂了《共建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戰略合作協議》,建立冰雪賽事活動服務協調保障、全民健身群眾賽事交流等6項體育交流合作機制;推出京張兩地雪場“一卡通滑”產品,成立京張體育賽事聯盟,兩地聯合舉辦各類體育賽事活動百余場。
通過多種業態同步發展,冬奧場館實現了“平賽結合,四季運營”,賽事、會展、研學、旅游“四型經濟”不斷壯大。曾經的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已經成為國際國內高水平賽事的聚集區,各類會議會展、旅研活動的匯聚地。2024年,“三場一村”運營收入較2023年增長61%,實現了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成功探索出體文旅融合可持續發展路徑。(賈新生 王科峰 王樂)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