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我國北方地區降雨明顯偏多,“北方雨水為何頻繁光顧華北與西北”“北方氣候南方化了嗎”等話題頻繁登上熱搜,引發關注。天氣為何異常?公眾應如何科學防范?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氣象專家。
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我國“七下八上”的防汛關鍵期。在這約一個月時間里,北方降水頻繁,華北、黃淮、東北等地迎來全年最集中降水時段,其總降水量通常可占全年三分之一。
而今年北方的雨,尤為不同。7月以來,北方地區接連出現多輪強降雨過程,降雨落區高度重疊。中央氣象臺監測顯示,今年華北雨季于7月5日正式開啟,與常年平均開啟日期(7月18日)相比提前了近半個月,為1961年以來最早。
北方的雨不僅下得早,強度也大。數據顯示,今年“七下八上”期間,內蒙古河套地區至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北京大部、天津北部等地累計降水量偏多1倍以上。其中,北京密云上甸子、河北興隆、內蒙古涼城、山西陽高等33個國家級氣象站的累計降雨量打破歷史同期紀錄。單日降雨強度也很驚人:華北地區共9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單日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例如河北易縣,7月25日單日降雨量達212毫米,一天的雨量超過了當地常年整個7月的降雨量。
有專家指出,北方持續強降水與大氣環流異常,特別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異常有直接關系。7月以來,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位置偏北并穩定維持,副熱帶高壓西部和北部邊緣偏南暖濕急流強、大氣不穩定性高,為北方持續強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熱力條件。
此外,7月中下旬副熱帶高壓南側洋面熱帶系統活躍,也額外加強了向北方地區的水汽輸送。副熱帶高壓北部邊緣的西風帶短波槽等天氣系統活動較為頻繁,致使降水過程在北方多地反復出現。
副熱帶高壓異常是否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首席預報員支蓉介紹,從年代際尺度看,全球變暖可以通過改變溫度梯度,推動副熱帶高壓帶向極地方向移動,整體有利于副熱帶高壓北界向高緯度拓展。
事實上,北方這樣高溫高濕的“桑拿天”早有端倪。“有研究表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多數地區極端濕熱事件顯著增加。在此背景下,華北地區自20世紀80年代起呈現出夏季濕高溫事件頻次快速增長的特征,增速接近干高溫事件的3倍。”支蓉說。
北方氣候真的在“南方化”嗎?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監測預估室研究員石英告訴記者,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自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陸地強降水事件的頻率和強度總體呈上升趨勢,21世紀可能進一步增加。
石英介紹,預計未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降水和極端強降水都將增加,包括大雨日數增加,增幅呈現“西北—東南”由少至多的分布形態。新疆和青海南部部分地區呈減少趨勢,而華北南部和東北南部增幅顯著,高排放情景下增幅超過1.4天;連續5日最大降水量也呈增多趨勢,內蒙古中部、華北南部和東北南部為增幅大值區,高排放情景下超過12毫米。但要說北方氣候“南方化”還需持續監測研究確定。
面對北方強降水頻次增加的趨勢,應如何加強防護?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室工程師黃明霞提出,應構建“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全流程響應機制,從預警發布、工程防護、公眾教育到災后恢復等多環節提升應對能力,持續增強全社會的氣候適應能力與風險防范意識。
專家建議,在公眾健康方面,完善健康氣候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動態監測降水相關傳染病與健康風險,多渠道向公眾發布風險提示;加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強化雨季飲用水源監管與水質監測;醫療機構應制定洪澇后常見病癥的診療預案,并開展針對性汛期健康科普宣傳,提升公眾自我健康防護意識和能力。
在城市應對方面,系統推進排水管網等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構建精細化城市內澇監測預警體系與智能調度平臺,實現預警信息和避險指引精準推送;加強地下空間、立交橋等重點區域防護,健全以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提升多部門協同搶險能力。
在農業生產方面,加快農田溝渠疏浚和排澇設施建設,推廣“海綿農田”模式,增強農田蓄水與調控能力;依據澇漬風險調整種植結構,高風險區推廣耐澇作物與適應性種植模式;強化強降水智能監測與預警服務,及時組織搶收與應急排水;災后迅速開展清淤、補肥和促長措施,加強病蟲害監測防治。(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