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值汛期,全國多地頻繁受到暴雨襲擊。極端暴雨天氣本該罕見,為何現在時常出現?
研究顯示,全球極端暴雨天氣可能成為“新常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降雨事件發生頻率更高、強度更大。我國的降雨趨勢也在悄然變化。近50年來,年平均降水日數總體下降,小雨日數減少13%,而暴雨日數增加10%。從強度看,極端暴雨的威力在加強,瞬間暴雨傾盆。這種短時強降雨因其突發性和集中性,常帶來洪澇災害。
在人們的印象中,“南澇北旱”格局本是常態。然而,自2010年以來,夏季雨帶明顯北抬、北擴,北方降雨顯著增多,且更具局地性、突發性。2023年夏天,臺風“杜蘇芮”登陸后罕見千里北上,給華北、東北等地帶來極端暴雨。河北臨城累計雨量最高達1003毫米,相當于當地兩年雨量;特大暴雨導致東北10條河流發生超歷史洪水。
為什么雨越下越猛烈?氣候變暖是主要原因。道理很明了:天氣變熱會加速全球水循環,大氣承載的水分更多、更活躍。這如同燒水,常溫下水很平靜,接近沸點時就劇烈翻騰。大氣活動同樣如此。不穩定的大氣將帶來暴風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稱,全球每升溫1℃,日極端降水事件預計將加劇約7%。
當“百年一遇”“歷史罕見”被頻繁用來強調災害性暴雨的極端性時,警鐘已敲響。我們應該意識到,暴雨的反常性、破壞力、防范難度正在升級。
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們須打“有準備之仗”。一是讓預警更精準。繼續發展先進的監測手段和預報技術,提升極端暴雨天氣預警的及時性和精準性,為不同人群、行業提供專門化預警策略和決策建議,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二是讓城市更堅韌。加強基礎設施應對暴雨的能力,尤其要考慮“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等極小概率場景。三是打好日常科普和應急傳播的“組合拳”。平時多用場景化的方式向不同人群傳播極端暴雨知識,提高公眾對暴雨的科學認知和防范意識。
氣候變暖是長期趨勢,應對暴雨等極端天氣也是一場持久戰。只有充分認識、加強應對,我們才能在暴雨頻發時保護生命、保衛家園。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李雅雯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