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涿鹿縣大堡鎮下虎盆村,有一家小有名氣的民間書院,叫做小五臺山麓書院。書院雖小,卻建有圖書館、紅色記憶館、京畿民俗文化館、黃土地文學藝術社、虎盆泉水山莊等,其中,紅色記憶館中的幾千件藏品和本地先驅英烈的事跡,成為家鄉人記得住鄉愁的精神家園。書院的主人是山西省侯馬市退休干部姚興河。
紅色收藏再現時代精神
從下花園高速路口下高速,沿著109國道到涿鹿縣境內,穿過古佛堡村便到了下虎盆村。
小五臺山麓書院就在這里。65歲的姚興河個頭不高,瘦黑瘦黑的,干練中帶著一份儒雅。他帶著我們走進用老院改造的書院。
書院不大,分為內外兩院,外院青磚小路,兩邊桃李杏棗櫻桃樹,綠色盎然;內院16間房舍,菜田花畦點綴其間,紅色記憶館占了其中三間。
從左手邊的小屋進入,墻上掛著革命前輩的照片、開國元帥的畫像,桌上擺放著毛主席像章、紅色郵票等具有鮮明歷史特色的紅色藏品,記錄著我黨我軍走過的光輝歷程。
另外一間屋內,擺放著新中國成立初期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以及《革命老區抗日英烈》《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三年戰績》《宣涿懷聯合縣革命斗爭史》《蔚涿宣聯合縣領導合影》等紅色書籍,匯集了幾代人的紅色記憶,留住了一段如歌歲月的無言感動。其中擺放著一本沒有封皮的舊書,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姚興河說:“這本書是從舊貨市場淘來的,記錄著抗日戰爭期間本地的英烈,是我收集英烈事跡的重要依據,很珍貴。”
最里間的院子,展出著宣化、蔚縣、涿鹿三地的革命先驅和英烈事跡的展板,這些是姚興河耗費多年心血,整理文史資料、采訪英烈后代獲得的,有狼牙山五壯士之一的馬寶玉、革命英雄董存瑞、全國特級獨膽戰斗英雄楊世安、民族英雄李明全、本地革命烈士程濤、姚興禮、姚福明、劉元基等18位。
姚興河說,英烈精神是中國精神的精華,傳承和弘揚英烈精神,是激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強大精神力量的寶貴財富,是對英烈以及后代的尊重,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這里的紅色藏品既有姚興河的長期積累,也有友人的捐贈,每件紅色藏品背后都蘊涵著激動人心的故事,閃耀著中國革命的歷史光輝,是后人最好的精神營養劑。
回家鄉傳播紅色文化
今年65歲的姚興河,明明可以和愛人在侯馬市頤養天年,卻回到家鄉,建起小五臺山麓書院,每年都要開辦書畫展、紅色記憶展等活動,是因為他們都是下虎盆村人,心底抹不去濃濃鄉愁。
姚興河說,他出生時,父母已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當時家里極為困難,他的出生讓家庭更添困頓。4歲時,他在屋中睡覺,屋頂突然坍塌,是母親急中生智,破窗而入,將他救出。全家人都要餓肚子時,是村里號召村民各家省出一些小米,才讓一家人渡過難關。
上學后,姚興河的學習成績一直優異,是那屆全村唯一考上高中的人。高中期間,又遇到了恩師,發現了姚興河的文學才華,一直培養他從事校園課外活動編輯等文字工作,后來上小學時的啟蒙老師還將自己的女兒胡秉華托付給他。畢業后,他回鄉任人民公社通訊員,跟隨公社領導練筆,寫作水平不斷提高,為他以后到部隊,成為報道員奠定了基礎。
2012年,姚興河和胡秉華回老家探親,在編寫家譜的過程中,了解到涿鹿本地有很多英烈,但有的記錄很翔實,有的記錄比較簡單,于是萌發了尋訪英烈后代,整理英烈故事,展出英烈事跡的念頭。
姚興河說干就干,開始重新修建老房,搬磚、運水泥、推沙子……凡是自己能干的活,他都親力親為。家里院子小,只有一個小小獨輪車能出入大門,他靠著這輛獨輪車,院里院外運送材料,每天來來回回不知要走多少趟,襪子的腳底板磨出好幾個洞,舍不得扔,讓老伴為他補好接著穿,他說:“襪子穿在里面沒人看到,能省則省。”
姚興河對自己很“摳門”,可在收集紅色藏品和英雄事跡時,該花錢時一點不含糊。
有一次,姚興河打聽到一位英烈的后代在包頭市,他費盡心思聯系到英烈后人約好了采訪的時間。當時從侯馬市到包頭,還沒有動車,普通火車要坐十多個小時,不僅一路顛簸,包括吃住往返車票需要花費近千元,姚興河毫不猶豫踏上旅途,順利拿到了英烈的第一手資料。他說:“再苦再累也值得。”
十年初心不變堅定前行
姚興河利用閑暇時間,一心撲在興建書院上。胡秉華在背后默默支持他,打理好他的吃穿住行,讓他可以心無旁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一個信念,十年的堅守和前行。這與姚興河的部隊生涯不無關系。
1976年冬季,姚興河入伍,成為全村的驕傲,當時全村老小都來送行,縣政府頒發的“光榮軍屬”牌匾至今還掛在大門的正中,成為大門永久的橫批。
在部隊,學軍事,學文化,學科技,種稻子。挖工事,多少次手上打起血泡。野營拉練、裝車操炮,脫皮、流血、掉肉是常有的事。一天下來,渾身上下,灰土拌著汗水,頭發眉毛摩絲定型,一個個簡直就像會動彈能出氣的泥菩薩。一路吃苦過來,姚興河從連隊到機關,從機關到軍辦企業,由一名山里娃到成長為部隊團級領導干部,二十幾年當兵生涯,讓他重新樹立了人生的價值觀。
他認為,衣食住行等物質條件對于人生是不可缺少的,但不能成為唯一的追求。努力為社會、為他人奉獻,擺正個人與整體的關系,以實際行動實踐自身價值,為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事業,執著地追求,才是幸福。
小五臺山麓書院就是他幸福的另一個起點。
如今,小小的書院遠近聞名,先后有數百位國內著名作家、詩人、書畫家、藝術家等社會各界人士蒞臨,成為本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地標和文化符號。
小五臺山麓書院里,不僅有紅色記憶館,還建有圖書館、京畿民俗文化館、黃土地文學藝術社、虎盆泉水山莊等,為立足家鄉、走出家鄉的優秀兒女搭建創作研討、互動交流平臺;為服務父老鄉親休閑閱讀和開展文藝活動提供便利的場所;更成為本土作家、書畫家、藝術家、文學藝術愛好者的創作基地。
最近,姚興河又收集了不少當地居民的刺繡作品,準備裝裱后展出。他說:“這些刺繡作品很有本地的特色,或許可以拋磚引玉,為當地村民尋找一條致富的新路子。”(記者 趙娜)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