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提到,“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即日起,“財米油鹽”推出系列報道,深入解析相關產業發展現狀,精準把握未來增長潛力,帶您一同探尋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蘊含的重大機遇。
將秸稈轉化為紡織面料、用工業尾氣生產魚飼料、把二氧化碳轉變為淀粉……這些曾經看似“天方夜譚”的想象,如今正借力生物制造技術,一步步走進現實。
生物制造,是利用生物組織或生物體(酶、微生物細胞等)進行物質加工,生產相關產品的先進工業模式。“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方面,將生物制造列為今后重點打造的新興支柱產業。
那么,生物制造究竟蘊藏著怎樣的發展潛力?
先看經濟效益。
生物制造既能“變廢為寶”,也能推動降本增效。10月底,在第32屆中國楊凌農高會上,我國生物制造企業展示了一項自主研發的生物酶解技術,可將九種農作物秸稈100%轉化為多種工業原料,實現秸稈的高價值利用。與傳統化工方法相比,利用該技術所產出的紙漿,成本可降低30%至40%。
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生物制造產業的總規模已接近萬億元,發酵產能占全球70%以上。據國際咨詢機構預測,到2030年,當前占全球GDP1/3的行業,都有望被合成生物學應用重塑。
再看可持續發展。
生物制造具備顯著的低碳屬性,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指出,在化工領域,生物基產品相較于石化路線平均減排50%至70%。若在化工、材料領域實現30%的替代率,到2030年前累計減排二氧化碳可超過15億噸。
生物制造技術,甚至能讓“負碳”成為可能。例如,通過運用氣體生物發酵技術,首鋼朗澤公司成為全球首個實現以鋼鐵工業尾氣制造飼料蛋白和燃料乙醇的企業。
可見,“十五五”規劃建議“點題”生物制造并非偶然。“財米油鹽”經梳理發現,生物制造早已多次出現在國家層面的政策文件中:2012年,國務院印發的《生物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構建生物制造產業技術體系”;“十三五”期間,科技部啟動“綠色生物制造”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進一步將生物制造列為重點發展方向。
基因編輯技術推動胰島素實現規模化生產,惠及廣大糖尿病患者;微生物發酵技術也使玻尿酸等產品的成本大幅降低,提升了大眾消費的可及性……近年來,生物制造技術創新層出不窮,應用邊界不斷拓寬。
今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部署開展生物制造中試能力建設平臺培育工作,目前已公示首批生物制造中試能力建設平臺名單。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構建生物技術產業融合發展生態圈”。
可以預見,伴隨政產學研協同發力,更多生物制造“黑科技”將加速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變為觸手可及的新產品,開拓就業創業的新賽道,為美好生活注入更多驚喜與可能。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