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11月21日,“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省民政廳專場如期召開。五年來,河北始終錨定“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初心,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把百姓“身邊小事”辦成“幸福要事”,讓燕趙大地的幸福底色愈發鮮明。 精準兜底,讓“底線”變“暖線”。基本民生保障的核心在于精準,關鍵在于長效。五年來,河北突出分層分類,實施靶向救助,通過“大數據+鐵腳板”的主動發現機制,對困難群眾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初步構建起以基本生活救助和專項、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為補充的救助格局,實現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五年間,全省城鄉低保平均標準分別增長12.3%和30.1%,社會散居孤兒養育標準、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分別增長53%和60.6%,全省常態化保障低保對象達158.9萬人、特困供養人員達26.2萬人。數字背后,是我省兜底政策精準滴灌的堅實托底。 京冀“銀齡行動”老專家志愿者在張家口市下花園區醫院急診室現場進行技術培訓。 補短提質,讓“有”變“優”。隨著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對民政服務的需求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五年來,河北聚焦養老、婚喪等高頻領域短板弱項精準發力,推動民生服務供給提質增效。“樂享河北”養老服務體系加快構建,縣級特困供養服務機構實現全覆蓋,養老機構達2022家、床位26.6萬張,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民生工程惠及12.6萬戶。婚姻登記“全國通辦”全面落地,全省登記場所全部設立家庭輔導室,21個公園式登記點成為“網紅打卡地”,婚姻登記從單純法律程序升華為溫馨情感體驗。從“老有所養”到婚喪嫁娶,我省以供給側改革破解服務瓶頸,更詮釋了“群眾需求在哪,服務就延伸到哪”的價值追求。 協同共享,讓“區位”變“紅利”。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民生共建共享是題中之義。河北立足“京畿福地”區位優勢,推動民政事業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讓民生福祉更多惠及三地群眾。五年來,京津冀三地民政領域簽署21項合作協議,以“同質同標”推進養老服務協同發展,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和老年人能力評估結果實現“雙向互認”,異地養老政策壁壘進一步突破。中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等9家全國性社會組織落戶雄安,京津冀百家社會組織“雄安行”活動達成合作意向184項,為雄安新區建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隨著區位優勢轉化為可感紅利,民生改善與戰略推進在燕趙大地實現同頻共振。 治理下沉,讓“末梢”變“前沿”。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也是服務群眾、保障民生的前沿陣地。五年來,河北持續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引導社會組織、慈善力量積極參與基層治理。如今,全省基本實現社會組織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兩個覆蓋”,省市縣三級社會組織孵化體系全面建成,全省依法登記社會組織達到3.9萬家,社會組織參與招商引資、鄉村振興項目4300個,提供就業崗位5萬個;慈善力量不斷匯聚,全省登記注冊慈善組織749家、五年增長52.9%,10家單位和個人榮獲“中華慈善獎”。通過黨建引領、多元參與,我省構建起“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體。 五年砥礪前行,五年民生向好。新的趕考路上,堅守為民初心、辦好民生實事,燕趙大地必將繪就更為厚重溫暖的幸福底色,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注入更堅實的民生力量。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