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從化區人民法院呂田法庭,距離廣州市區約120公里,是廣州最北、最遠的山區法庭。這個法庭的成員有五個人,他們常年穿梭于密林溪澗,將巡回法庭搬到深山老林里、農家院落中,用最質樸的方式守護著司法紅線,讓法治扎根鄉土。《光陰的故事》,來認識這些深山里的“森林法官”。
林地里敲響法槌
守護基層司法紅線
一大早,李長志和呂田法庭的其他成員們帶上開庭用的物品,一路穿行,來到村內深山的竹林中。大家清理了一下地上雜亂的樹枝,將國徽掛在高處,綁好橫幅,擺好身份牌,等待涉事雙方落座。一場調解會就這樣在大山深處開了起來。
這次調解的案子,涉及毗鄰這片林地的一處項目用地使用權,選擇在這里調解,也是為了更直觀、有效找到雙方的癥結點,解決糾紛。

經過一番調解,最終,雙方都對調解結果表示滿意,并且握手言和。像這樣的巡回調解,多的時候,李長志他們平均一天要跑四五趟。為了給村民提供便利,開庭的地點常常就在這樣的樹林里、田間地頭里。

廣州市從化區人民法院呂田法庭庭長 李長志:我們主動走下去,我們多跑一公里,群眾就可以少跑一公里。
地廣村多山路長
巡回辦案兼普法
呂田鎮全鎮接近40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84%,行政村有21個。地廣,村多,山路長,呂田法庭就負責審理呂田鎮轄區內的全部民商事案件。除了審判,他們還要肩負起當地普法和護林的重任。為了提高巡回辦案的效率,李長志和同事們畫了一張線路圖,這張路線圖上,不僅清晰標注出各個片區,也畫出他們辦案、普法的各個最優線路。
廣州市從化區人民法院呂田法庭庭長 李長志:我去年過完元旦來呂田法庭工作,我來的第一時間就把呂田鎮地圖打印出來,劃成四個方向,東南西北四條線路。我每天去一條線,他們如果有糾紛,我就會去現場調解、解決。我也是農村出生,所以了解農村的一些基本糾紛、需求。

除了把法律的莊嚴和公平正義推進到深山小村群眾身邊,李長志和他的同事們也通過科普宣傳,讓保護生態的理念深入人心。
但保護生態環境資源不只是調解糾紛這么簡單。去年3月,呂田法庭在廣東從化陳禾洞省級自然保護區設立了廣州全市首個“森林法官”工作室,通過一次次講解,讓村民們意識到主動保護生態的重要性。

廣州市從化區人民法院呂田法庭庭長 李長志:之前有兩個村民架網捕了幾只鳥,結果那鳥是保護動物,最后被法院判了刑。我們通過“森林法官”工作室,聯合陳禾洞自然保護區和相關專家,對村民進行科普宣傳。現在經常看到在湖邊鳥變多了,這也是我們覺得很欣慰的地方。
及時處理林地問題
助力村民發展林下經濟
設立“森林法官”工作室以來,李長志和他的同事們已成功調處或審理涉林糾紛40多起。在村民眼里,“森林法官”既執法、護法,還因勢利導,幫村民積極發展林下經濟,解開致富難題。
廣東從化陳禾洞省級自然保護區林業工程師 熊露橋:我們在一些村民的房前屋后、果樹上面種植鉤狀石斛,成活率很高,生長情況很好。下一步準備推廣鉤狀石斛的種植,增加村民的經濟收入。

從化區呂田鎮小杉村駐村工作組組長 李嘉健:在發展當中往往出現一些山林、林地的小問題,幸好“森林法官”及時幫我們處理、協調,指導合作的細款,定下一個好的基礎。

從進深山里進行巡回庭審,到聯合當地的林業部門一起開展生態普法行動、發展林下經濟。李長志說,這些都是他們作為“森林法官”的職責使命。

廣州市從化區人民法院呂田法庭庭長 李長志:把這片森林守護好了,把糾紛解決了,我們既守護了綠水青山,同時大家一起用力,比如有人來旅游,有這些林下經濟作物,保護環境的同時,村民也能夠有收益。

采訪當天,李長志和他的團隊調解完兩起民事糾紛后就馬不停蹄趕往鎮上的小學,給孩子們上普法課,派發宣傳手冊。
李長志告訴記者,法治的種子需要從小播種,孩子們是未來鄉村的希望。雖然一天下來很疲憊,但是看到孩子們清澈的眼神和對法律知識的好奇,就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