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星火 再啟新程——一鏡瞰延安】
曾幾何時
延安是 “一年一場風
從春刮到冬” 的黃土高坡
黃沙漫天 遮天蔽日
“下一場山水褪一層泥” 是常態
自退耕還林工程啟動
二十余載的接續奮斗
改寫了往日面貌
如今植被覆蓋率躍升
南泥灣森林覆蓋率達 87.4%
朱鹮在此安家
“圣地藍” 與滿山蒼翠相映
昔日荒山禿嶺化作 “綠色江南”
書寫了黃土高原的生態奇跡
隨這組海報一起了解↓
——◆綠色發展◆——

延安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發展重要方向,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紅色圣地的綠色革命,努力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延安樣本”。
——◆生態修復◆——

改變始于上世紀90年代的退耕還林政策。延安把生態修復作為“生存工程”,1999年以來,完成退耕還林1077.5萬畝,占全國計劃內退耕還林面積的2.1% 、全省的26.7%。森林覆蓋率由退耕前的33.5%增加到48.07%(含蘋果等經濟林53.07%),植被覆蓋度由46.1%躍升至87.6% 。
——◆生態和諧◆——

增添綠色就是增添幸福。退耕還林工程改變了陜北人民“靠天吃飯”的模式,人們迎來了全新的生活。目前,延安市自然保護地達2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6個,國家級濕地公園1個,開辟生態旅游線路10余條,森林生態旅游年接待游客高達數百萬人次。
——◆守綠立新◆——

隨著生態環境改善,延安農民以糧為主、倒山種地、廣種薄收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變,以蘋果為主的種植業、現代農業、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逐步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力軍。
——◆綠潤田豐◆——

從黃沙漫天、塵土飛揚,到碧波輕漾、草木蔥蘢;從溝壑縱橫的荒山禿梁,到疊嶂起伏的層巒疊翠——延安這片紅色圣地,已完成了一場深刻的生態蛻變。依托這份生態饋贈發展起來的生態產業,更像源源不斷的活水,滋養著一方百姓,化作了實實在在的綠色財富,讓延安人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穩穩捧起了“金飯碗”。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