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小院匯集民意,群眾訴求落地開花。今年以來,衡水市委社會工作部積極探索推行“小院議事廳”協商實踐,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黨建為引領,搭建群眾議事協商平臺,不斷激活社區共建共治共享新動能。
截至目前,我市已試點建成“小院議事廳”35家,開展議事活動722場次,解決民生問題1139件,真正實現了群眾難題在家門口解決,社區治理更具活力、更暖民心。
創新平臺建設 構建“家門口”的“議事廳”
桃城區南鹽道社區外貿家屬院是典型老舊小區,因物業服務缺位導致垃圾堆積、設施老化等問題突出。社區將“議事廳”搬到小區廣場,組織居民代表與新物業負責人開展“板凳議事會”。通過現場梳理問題、共商解決方案,企業承諾每周三次全面保潔、每月檢修公共設施,居民自覺履行繳費義務,半年“物業僵局”迎刃而解。“現在有事隨時能坐下來商量,跟物業關系也越來越融洽,小區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好。”居民劉麗梅對社區“板凳議事會”贊不絕口。

為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市委社會工作部專門印發了《關于設立“小院議事廳”加強社區居民自治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若干措施(試行)》,明確基層黨組織在議事協商中的引領作用。各社區秉持“方便居民、就近就便”原則,盤活社區庭院、休閑長廊、文化廣場等現有空間,因地制宜搭建議事平臺:饒陽縣路北社區創新“板凳議事會”,針對社區問題當場敲定方案,限期一周內完成;冀州區冀州鎮古城社區開設“冀城小院”拉呱會,組建居民評估小組定期評價社區服務成效;桃城區河西街道廣場社區舉辦“小哥議事會”,既解決了外賣騎手群體需求又發揮其“移動網格員”作用。
凝聚治理合力 打造全民參與共同體
棗強縣城市花園社區構建多元議事體系,吸納居委會工作人員、黨建指導員、在職黨員、網格員、物業代表、社會志愿者等主體參與社區議事協商,確保居民訴求有效傳遞。武邑縣康泰社區突出“多元共治”特色,吸納“一老一小”、中青年、志愿團體、物業服務企業、駐社區單位等群體,以“社區牽頭、企業贊助、物業協同”構建“小院議事廳”多元協作體系。桃城區廣場社區通過“民情驛站”收集居民訴求,聯合區直部門精準解決街道整治、設施維修等問題。冀州區吸納192名社區居民擔任樓門長,今年以來開展清理積水、疏通管道等志愿服務200余次,成為網格管理的“好幫手”。


今年以來,我市通過黨建引領,不斷整合多方力量,推動駐區單位、社會組織、志愿服務隊伍等共同參與,繪就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不斷推動群眾從治理“旁觀者”轉變為治理“主人翁”。依托街道、社區黨建聯席會議機制,市區組建490支社區志愿服務隊,推行“居民點單、社區交單、部門派單、黨員接單”服務模式。同時,我市還組建了“小院議事智囊團”,由社區黨組織書記牽頭,從在職黨員、網格員、物業服務企業工作人員、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等群體中選出代表成立“小院議事小組”,引導各方立足優勢為社區治理建言獻策、發揮作用。
完善閉環機制 提升群眾滿意度
桃城區中華大街街道育新社區秉持“居民的事居民議,居民的事居民定”理念,建立廣泛聽事、集中篩事、民主議事、多元辦事、定期評事“五步工作法”,形成完整工作閉環。除設置意見箱外,還利用專門電話、微信群、意見欄等多種渠道收集居民意見。饒陽縣橋西社區靈活運用“提-議-決-辦-評”五步閉環工作法,通過“提”案征集廣納民意、“議”題協商共商方案、“決”策共識明確責任、“辦”理落實限時完成、“評”效反饋群眾評議,確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武強縣推行“提案—討論—決策—執行”全流程機制,確保“小院議事”建議落地見效。

為規范議事協商流程,推動協商結果轉化為實際成效,我市積極構建“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閉環機制,由社區根據協商成果,制定行動計劃,形成獨特的社區項目,將居民訴求的目標、活動、時間等問題囊括其中;以居民的滿意度為目標,構建“一事一評一反饋”的群眾滿意評價機制,成立以居民代表為主體的評估小組,不定期對社區服務事項、居民訴求辦理、居民實施事項等進行評價,確保群眾意愿從表達、商議到落實的全鏈條貫通。
如今,越來越多的“小院議事廳”揭牌亮相,依托社區黨組織的核心引領,居民在家門口就能直抒己見、共商對策,協商出的“金點子”,正逐步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實效,讓社區治理的溫度直抵人心。市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聚焦社區治理痛點, 通過搭建居民家門口的議事協商平臺,不斷完善基層黨組織領導、社區居委會負責、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議事協商閉環機制,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讓社區治理和服務的精準化、精細化水平不斷提升。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