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江奔流,碧波蕩漾。連日來,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采訪采風活動的腳步穿梭于江蘇的水韻城鄉之間。從南京河海大學的治水初心,到新濟洲濕地的江豚逐浪;從千年赤山湖灌溉工程的智慧傳承,到太湖之上“清淤神器”的科技突破;從淮安劉老莊連的不朽精神,到“蘇超”賽場的青春飛揚……我們看到的,是一幅以“水”為脈絡、以“奮斗”為底色的壯麗青春畫卷。無數青年正如一朵朵奔涌的浪花,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的江河湖海,用實干與擔當書寫著無愧于時代的青春華章。
青春,因守護山河安瀾而厚重。水是江蘇的命脈,治水興邦是永恒的課題。在河海大學這所百年學府,我們看到了這份使命的接力傳承。從服務三峽工程、南水北調等大國水網建設,到將節水灌溉技術推廣至全國超十分之一的水稻種植區,一年為黑龍江節約的淡水量可蓄滿18座大型水庫;從為良渚古城申遺補足關鍵學術支撐,到確保南水北調工程“滴水不漏”“水往高處流”——一代代河海人將論文寫在江河湖海上。在太湖,青年研發工程師辛永濤與團隊打造的世界首創生態清淤平臺“太湖之光”,以“淤泥不占地、余水不上岸”的硬核技術,日清淤量相當于3.2個標準泳池,為太湖重漾碧波提供了“中國方案”。這份對“國之大者”的擔當,讓青春在守護江河安瀾、保障水安全的實踐中沉淀出非凡的重量。
青春,因驅動創新浪潮而激揚。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青年最具創新熱情與潛力。在句容赤山湖,我們看到古老的灌溉工程與現代科技碰撞出火花:宋代磐石水則與現代智能監測系統并肩而立,千年“三維治水體系”的科學理念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其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正是古今智慧交融的生動體現。在河海大學,科研攻關不僅體現在讓泵站擁有強勁“泵”動力上,更體現在智慧水利的前沿探索上。而在綠茵場上,河海大學足球運動的蓬勃發展,11次闖入全國大學生足球聯賽總決賽、國際賽場上挺進八強的佳績,以及為首屆“蘇超”輸送15名球員的貢獻,同樣是一種勇于突破、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的彰顯。青年們以智慧為楫,破浪前行,讓創新成為青春遠航的強勁動力。
青春,因賡續精神血脈而璀璨。青春的力量,既指向未來,也源于歷史的深厚積淀。在淮安劉老莊紀念園,兩代“劉老莊連人”同唱連歌的場景感人至深。從1943年82位勇士血戰到底的壯烈,到今日薛宇佳等“新時代八十二勇士”在抗洪搶險中沖鋒在前,再到連旗挺立于戰旗方陣中,三次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人民檢閱,“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連魂跨越時空,在青年一代身上煥發新的光芒。在南京新濟洲,通過生態移民,這片土地從人居之地恢復為野生動植物的天堂,記錄生物資源達1937種,江豚數量翻番,超過6萬只花臉鴨前來棲息,這背后是新一代守護者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執著堅守,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這種精神的傳承,讓青春的奮斗有了根脈,更加熠熠生輝。
江河萬里,必有源流。新時代的壯闊征程,為中國青年施展才干提供了無比廣闊的舞臺。當青春的理想與祖國的需要同頻共振,當奮斗的腳步與時代的浪潮交融激蕩,每一份平凡的堅守都將匯聚成不平凡的力量,每一次勇敢的嘗試都將標注進步的方向。以水為筆,以大地為卷,廣大青年正在江淮大地上,也在祖國的每一片熱土上,用擔當、創新與傳承,共同譜寫著這個時代最動人的青春之歌。每一朵奮力奔涌的青春“浪花”,都是對祖國最深情的告白,也都是青春最美的模樣。(歷櫻櫻)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