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千年水韻,潤澤江蘇。在這片因水而興、依水而盛的土地上,治水的智慧始終與為民的初心交相輝映。一代代奮斗者以水為筆、以民為本,將安瀾興水、生態惠民的時代華章,深深寫入江蘇大地的壯闊圖景。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復興的偉業更需青春力量的接續奮斗,來自江蘇的高中生們以畫筆為媒,將千年治水智慧與新時代水利成就凝于尺素之間。
畫卷之上,流淌的不僅是江河湖海的水脈,更是綿延千年的文脈;筆觸之間,勾勒的不僅是巍峨大壩與縱橫渠系,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與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懷。他們以獨特的觀察和青春的筆觸,生動展現了年輕一代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的責任擔當。這既是青春的宣言,也是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開發區分校高二12班 張欣樂:
千年運河波光瀲滟,映照國運昌盛;青春汗水灑于水利,潤澤民生福祉。縱觀中華五千年歷史,“水利興而天下定,天下遠而民心安”。作為新時代青年,我輩當以青春之筆,在這片古老而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書寫對水運與國運、水利與民生的新思考。
一條大運河,半部中國史。京杭大運河曾是古代中國的國家生命線,自隋代貫通后,它便承擔起為都城輸送漕糧的重任。在唐代,運河漕糧一度支撐起國家財政的八成以上;至明清,年運量可達數百萬石,保障了首都百萬人口的生存,其管理級別與各省總督相同,深刻影響著國運興衰。
今日之江蘇,承千年水利之遺風,續“水運江蘇”之新篇。作為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江蘇正全面推進水運建設。據統計,在省內貨物水運成本平均約為公路運輸的七分之一、鐵路運輸的三分之一,具有綠色低碳、運量大、成本低、安全性高等優勢。今年5月1日起,江蘇境內101座船閘取消收費,新建船閘不再收費。政策實施后四個多月,僅泰州周山河船免征過閘費就達338.2萬元。政策活水潤澤了經濟民生,江淮大地再現“舟楫云集,百貨通衢”的盛景。
水運之利,本質上是中華民族治理能力的集中體現。從唐代設立“轉運使”專管漕運,到宋代創建“分度承包制”提高運輸效率,再到明清時期形成“漕運總督-河道總督”雙軌管理體系,這些制度創新不僅保障了運河百年暢通,更培育出中國古代最成熟的物流管理體系。南水北調正是這種治水智慧的當代傳承,以“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為方法路徑,延續紅色基因,更在新時代條件下實現了治水精神譜系的創新發展。
千年水脈流淌著華夏文明親水、治水、用水的智慧基因,千年水利工程建設維系中華國運,牽動民生福祉。當代青年生逢其時,任重道遠,當把青春汗水灑向江河湖海,以青春智慧解決水治難題,以科技創新推動水運發展,讓古老水脈煥發新時代的生機。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