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負邦人期”,是河海人的精神傳承。2025年“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河海大學,恰逢河海大學建校 110 周年,這所與“水”共生共榮的高等學府,不僅承載著中國水利教育的百年薪火,更見證著一代又一代水利人 “治水興邦” 的初心使命。
青春的模樣是敢想敢為、愿為能為的無限可能。經歷了百年風雨,河海大學師生在新中國的建設中留下了各自的“青春故事”。深耕節水灌溉技術,在全國超1/10的水稻種植區推廣應用,增產節支總額超百億元;研發微波降雨監測技術,為大江大河裝上“千里眼”“順風耳”;攻克泵站運行技術瓶頸,助力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實現“水往高處流”……將所學所想化為守護江河安瀾的實際行動,河海人用青春最迷人的姿態造福社會,推動國家發展。
青春的模樣是扎根現實、心系家國的使命擔當。聚焦國家水利戰略需求,一代代河海學子在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保護、智慧水利等領域的科研突破與人才培養成果,正是河海大學助力江蘇乃至全國水利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深入水利工程現場開展科普,走進社區宣講節水知識,奔赴多地參與水資源調研……他們不僅把論文寫在學術期刊上,更寫進千家萬戶的用水安全、寫進鄉村振興的田間地頭。
當青春的浪花撞上時代的礁石,迸發的是無數青年學子以赤子之心匯聚的江河。我們看到,“95后”古籍修復師選擇與時光對話,用數年如一日的堅守,讓殘缺的文物重現光彩;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航天青年團隊選擇與星辰為伴,在托舉神舟、探秘宇宙的征程中奉獻青春;還有的青年選擇回歸鄉土,用青春的活力繪制鄉村振興的畫卷。青春真正的價值,在于找到值得奉獻的方向,“擇一事、終一生”,是對“青春何為”最有力的回答。
青春從來沒有單一的模板,但青春的核心卻始終如一,它是反問“為何不”的銳氣,喊出“我愿意”的朝氣,相信“我可以”的勇氣。在這個充滿機遇的新時代,每一位青年如同千萬滴雨水匯入江河,每一份微小的力量,都在為國家發展的壯闊洪流注入青春動能。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