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新聞網訊(記者張旭)金秋時節,運城鹽湖在陽光下呈現斑斕色彩,猶如七彩調色盤。這片古老鹽湖告別傳統工業生產,生態修復和保護讓其煥發生機,成為鳥類棲息地和市民休閑好去處。
走進芮城縣莊上村,滿山盡披銀光甲。全國首個“光儲直柔”零碳村鎮項目在此落地,村民用上清潔電力,多余電能反饋電網。這一模式成為全球范例,生動詮釋了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現實路徑。
“兩山”理念如何深刻改變山西一域?三組鏡頭透視。
鏡頭一:從荒漠到綠洲的蛻變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白天點油燈,黑夜土堵門;風起黃沙飛,十年九不收……”地處晉北邊陲的右玉縣,曾經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怎么辦?種樹!種樹成為當地幾代人畢生的事業。

圖為右玉。(資料圖)
“我父親他們那一代人植樹種樹,條件極其艱苦。那時候常常是種十棵樹只能活一棵,風沙大的時候,剛種下的樹苗一晚上就被埋了。”曾跟隨父輩參加全縣植樹造林的老劉說,“現在完全不同,采用滴灌技術,選擇適生樹種,苗木成活率能達到85%以上。看著一片片林子長起來,心里特別踏實。”
這片曾經被稱為“十山九禿頭”的荒漠之地,經過七十多年持之以恒的植樹造林,實現了林木覆蓋率從不足0.3%到57%的巨大飛躍。數據躍升的背后,是右玉人民對持續筑牢生態底色的不懈追求。
種下一片綠色,收獲滿山希望。“十四五”以來,全省完成營造林2100萬畝,2021—2023年人工造林面積連續三年位列全國前列,沿黃19縣(市)和省直林局經營范圍內實現基本綠化,森林覆蓋率提升至22.22%,超額完成增長目標。
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山西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也取得新突破,成為生態向好的生動注腳。“省鳥”褐馬雞種群數量達19000只,華北豹種群數量穩居全國首位,珍稀瀕危物種分布區域和種群數量穩步增長。僅2024年就有5種新記錄野生植物、4種新記錄野生動物。
鏡頭二:重現碧水清波
作為沿黃省份,山西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承擔著重要責任。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時強調,要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讓一泓清水入黃河。山西牢記囑托,開展“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持續推進汾河流域生態治理修復。

圖為汾河發源地“汾源靈沼”。錢龍攝
“幾年前這段河道還有明顯異味,現在水變清了,景色變美了,周末來打卡的人一波接一波。”太原市民王福生家住柴村,距離汾河不遠,他說:“這幾年,汾河兩岸的綠化越來越好,我只要有空就會來散散步,心情也變好了。”
“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聚焦水質改善,統籌水網建設、防洪能力提升、黑臭水體治理等,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陸域一體謀劃,治污、調水、清淤、增濕、綠岸一體實施,不僅攔截了入黃泥沙,更通過系統修復為華北地區筑牢了“水塔”生態屏障。
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汾河流域21個國考斷面中,優良水質斷面17個,占比81.0%,同比持平,汾河入黃口廟前村斷面首次達到Ⅲ類水質。今年前兩月,汾河流域21個國考斷面中,優良水質斷面16個,占比76.2%。
流域治理的成效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帶動當地百姓致富增收。臨汾永和縣奇奇里村村民深有感觸:“以前村里年輕人基本都外出打工,現在不一樣了,生態環境好了,靠著黃河我們吃上了旅游飯。我家開的農家樂,去年純收入就有8萬多元,孩子也愿意回來幫忙了。”
鏡頭三:黑色能源的綠色革命
踐行“兩山”理念,能源結構的綠色轉型是重中之重。
從忻州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連續6年位居全省之首,到運城稷山成為全國首個合同能源管理試點縣,再到全省大力推進清潔取暖改造,累計完成691.52萬戶,超額完成國家規劃目標……近年來,山西縱深推進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向綠而行,能源結構持續優化。
2024年全省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達到83%,較2021年提升8個百分點;在全國率先全面關停4.3米焦爐,全省5.5米及以上焦爐占建成機焦爐比例達到100%;“十四五”前四年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2.7%,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的86.6%,位列全國第一方陣。

圖為運城芮城莊上村光儲直柔村鎮能源服務站。蘇航攝
今年年初,《山西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行動方案》印發,提出聚焦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結構、城鄉建設發展綠色低碳轉型,有序實施碳達峰山西行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加快形成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
隨著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持續加快,低碳生活理念逐漸融入山西人民的日常生活。“現在我上班都是地鐵加共享單車,既方便又環保更時尚。”在太原工作的趙女士說。除了綠色出行,垃圾分類、舊物回收等低碳生活方式也在三晉大地蔚然成風。
9月27日,以“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為主題的國家級論壇——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正式開啟。它是中國以能源為語、以發展為題,向世界講述的一場“綠色敘事”。自2016年首次舉辦至今,論壇向世界不斷傳遞中國能源低碳發展的堅定聲音,引領全球能源領域的綠色變革。
青山不語,綠意長生。再看今朝,“兩山”理念如一縷清風,帶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哲思,悄然在表里山河間扎下深根,與奔涌的汾河水共鳴,催生出一幅幸福和諧的美麗畫卷。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