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敬向記者介紹團隊自主研發的大口徑玄武巖纖維BCCB管道。(王文倩 攝)
中國日報網9月23日電 (記者 王晗 王文倩) “我們水利專業很艱苦,所以更需要一份堅守的精神。”在新疆兵團勘測設計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辦公室,專業總工程師馬敬身穿工作服,面前堆滿圖紙與項目文件。從遼寧到新疆,她已在這里扎根二十三年。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1994年,馬敬用這首詩說服父母,遠赴四川求學。那年她考入西南工學院(現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四年后,憑借優異的成績,她被葛洲壩集團招錄,成為當年唯一被錄用的女生。
在葛洲壩集團,她參與到新疆瑪納斯石門子水庫工程等西部水利工程建設工作。“參與西部的工程讓我真正理解了水利人的初心——水是西部發展的瓶頸,我們必須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2003年,響應“開發大西北”的號召,馬敬主動申請調往新疆。“那時候新疆1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綠洲面積不到10萬平方公里。水資源開發滯后,利用也不科學。”
腳踏實地 干一行愛一行
談到投身水利事業,馬敬說,最重要的是要腳踏實地,干一行愛一行,“專業成就感是堅守的最大動力。”
在新疆的前二十年,她主要從事“水源工程”——也就是建水庫。“水是有限的,但我們可以通過工程把它變成能量,調節時空分布,儲備能量,提高利用率。”
她參與設計了兵團第一座山區水庫,當時沒有現成的設計規范,只有指導原則,但她和團隊最終建成了一座“滴水不漏”的水庫。作為民豐縣尼雅水利樞紐工程的技術總負責人,她帶領團隊建成全國最高的碾壓瀝青混凝土心墻壩,成功克服高侵蝕、高海拔、高溫差三大技術難題。
為了完成這些任務,馬敬在水庫建設一線一待就是兩年,帶隊深入無人山區,蹚過冰水實地踏勘,在峭壁間攀援瞭望。
馬敬坦言,“每一個項目都是最難的項目,因為每個地方的地質、氣候、任務都不一樣。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建成,還要讓它發揮百年效益。”
立足新疆 填補兩項國內技術空白
“節水不是小事,一年省下400萬方水,就能多澆幾萬畝地,多養幾萬人。”近幾年,隨著經驗的積累,馬敬將目光投向節水等水利項目,通過創新發明解決實踐中遇到的難題。
在采訪中,她多次提到,新疆的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水資源的無效蒸發和滲漏損耗極高,尤其是南疆一些地區,“年蒸發量平均達到2000毫米,相當于一年蒸掉兩米深的水。”
兵團大多數團場位于“風頭水尾”、沙漠邊緣,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極度匱乏。將水輸送至邊境團場,有時需要鋪設上百公里的管道與暗渠,穿越沙漠與戈壁,還要克服鹽堿腐蝕和滲漏損耗等難題。
面對這些現實挑戰,她帶領團隊用三年多時間研發出“鉆石型阻蒸發浮子”,能有效抑制水源工程的水面蒸發,節水效率超過80%,相比美國的浮球方案更抗風浪、排列更緊密,填補了國內相關技術空白。
通過“現代坎兒井”系統節水的技術課題研究,她帶領團隊自主研發了大口徑玄武巖纖維BCCB管道,采用新疆本地的玄武巖纖維與波紋鋼復合結構設計,比進口大直徑管材更輕、更耐腐蝕、壽命更長,成本更低,目前已經在某供水項目投入使用。
理想是什么?
20多年來,馬敬參與設計建設的水利項目已經遍布天山南北。作為一名女總工,她在以男性為主的水利行業中并未強調“脫穎而出”,而是說:“水利是團隊工作,每個人作用不同,我只是集體的一個代表。”
當被問及是否想過離開新疆、去北上廣發展,她毫不猶豫地回答:“沒想過。我來新疆就是為了水利事業。我們現在做的只是冰山一角,水資源的科學開發和利用任重道遠。水利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我們要把有限的水資源留給子孫后代。”
談及當下年輕人的理想與就業選擇,她說:“理想是什么?不是獲得什么高大上的榮譽,而是把你的工作與社會責任、國家需要結合起來。那樣的理想,才能放光芒。”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