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巴彥淖爾9月22日電 題:河套平原荒灘“披綠生金” 塞北鄉村庭院“花果富民”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秋高氣爽,在河套平原烏拉特前旗,昔日的“不毛之地”正披上綠裝,曾經的閑置庭院也煥發新生,化作群眾手中的“增收寶地”。先鋒鎮以科技利刃破解鹽堿難題,讓蘆耳、糯玉米在荒灘茁壯成長;烏拉山鎮三湖村則借黃河水潤澤庭院經濟,用小果園、小菜園編織出一條致富鏈。一鎮一村,路徑不同,卻共同書寫出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

圖為蘆耳等特色農產品直播銷售。 謝佳卉 攝
荒灘變良田:科技點亮鹽堿地“新希望”
“巴彥淖爾市八百里河套最東端,南臨黃河北靠山,中間有個鹽堿灘,指的就是我們這兒。”站在先鋒鎮鹽堿地綜合利用示范園里,鎮人大主席白勇回憶起3年前的場景仍記憶猶新,“當時地里全是鹽霜,土地板結嚴重,種啥都絕收。”
轉機始于2022年。先鋒鎮組織干部外出取經,邀請上海交大、黑龍江農科院科研團隊現場調研,最終決定利用烏梁素海蘆葦和玉米軸芯作培養基,研發液體菌培育技術,發展對土地質量要求低的蘆耳產業。
蘆耳以烏梁素海“特產”蘆葦為原料,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每年可消耗烏梁素海蘆葦1.8萬噸、消耗農戶玉米軸芯9000噸。而蘆葦天然含硒,生產的蘆耳富含多種營養成分,泡發比也遠高于普通木耳,市場認可度極高,被“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收錄。
如今的示范園早已換了模樣,179棟種植棚、86棟晾曬棚整齊排列,600平方米“電商+農業智慧平臺”綜合大廳里,主播正忙著推介蘆耳。
“園區前3年每畝地以200元流轉給村集體,每年能有26萬元收入,今年開始每畝漲到350元,流轉費變成45.5萬元,全部分給村民。”先鋒鎮蘇木圖村黨支部書記潘小忠說,加上加工蘆耳菌棒培養基原料的收入,村集體每年能多賺20多萬元,還帶動約500人就業,每人每年收入2萬元左右。

圖為黃河岸邊的三湖村。 富鵬宇 攝
庭院成“銀行”:黃河岸邊結出“致富果”
“每到節假日,都有游客來采摘,現在日子比這果子都甜。”在烏拉山鎮三湖村村民王興旺家的小院里,翠綠的果樹上掛滿果實。
三湖村緊鄰黃河,離城區僅十幾分鐘車程,還曾是黃河古渡和革命老區。如何把三湖村的區位優勢和文化資源變成發展優勢?村黨支部書記喬六小找到了突破口。“我們把一家一戶的小庭院利用起來,發展采摘業,既美化環境,又能給村民增加收入,一舉三得。”
如今,三湖村406戶村民中,有300多戶都在院里種了小菜園、小果園,葡萄、李子、西梅等幾十種特色水果長勢喜人。村委還把“大院”改造成集垂釣池、民宿、農家樂于一體的體驗區,讓閑置庭院變成了“綠色銀行”。
“2024年,村民戶均增收3000元左右,村集體增收30萬元左右。”喬六小說,今年鎮里又提供了200多棵雞心果、西梅樹苗,計劃集中打造35個示范庭院,讓庭院“綠美經濟”更紅火。

圖為先鋒鎮鹽堿地綜合利用示范園區航拍圖。 王澤浩 攝
產業齊發力: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無論是先鋒鎮的鹽堿地產業,還是三湖村的庭院經濟,都離不開企業與村民的攜手合作。在先鋒鎮,除了蘆耳產業,2023年引進的糯玉米初加工基地也成了增收新引擎。
“我們自己種了200多畝,還和村民簽了1500畝訂單,以每噸1400元回收,村民每畝比種普通玉米多增收500元。”企業負責人尹望偉說,兩條生產線年產量達800多萬棒,產品銷往北上廣等地。
而在三湖村,庭院經濟也帶動了鄉村旅游發展。每到周末,來村里采摘、吃農家飯、住民宿的游客絡繹不絕,村民們不僅靠水果能賺錢,還能在農家樂打工增收。“以前院子閑著也是浪費,現在種上果樹、開起農家樂,一年能多賺好幾千元。”村民李偉說。
“下一步,我們計劃引進辣椒廠和農業設施,在蘆耳產業穩定的基礎上發展二產和三產。”白勇說。
喬六小則希望把示范庭院的經驗推廣開來,讓更多村民靠小庭院實現大增收。
從鹽堿荒灘到產業園區,從閑置庭院到增收寶地,烏拉特前旗用實踐證明,只要找對路子、選準產業,鄉村就能煥發新活力,農民就能過上好日子。(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