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雜技之橋上的一塊磚”
——訪首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金獅獎得主徐迎軍
記者 何曉玲 攝影報道

他是一名閃耀舞臺的雜技演員,曾榮獲首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金獅獎。如今,作為吳橋縣雜技文化生態中心辦公室主任,指導本屆雜技節巡游方隊的演練,是他眼下的重要工作。他就是徐迎軍。
日前,在吳橋縣第一初級中學運動場上,民間非遺巡游方隊演員們正在熱火朝天地排練。徐迎軍走在隊伍中,一邊熱情調動演員情緒,一邊用夸張的示范動作點燃全場。演員們心領神會,表演越發精彩。
“硬漢子”的淬煉時光
作為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的第一屆學員,徐迎軍對雜技滿懷赤誠。他訓練格外刻苦,憑借優異表現,經多輪選拔,他被選中參加首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參賽節目《晃板》。
“那時,學校條件十分艱苦,訓練基本在室外進行。冬天冷得呵氣成霧,但訓練時又不能穿太厚,常常凍得直打哆嗦;夏天則曬得皮膚黝黑,汗水不知浸透了多少件訓練服。”徐迎軍回憶道,在那段將近一年的時間里,無論嚴寒酷暑,他和隊友們始終堅持訓練。
他在節目中擔任“底座”演員,需以雙腿支撐上方6名演員加上自身的重量,并始終保持平衡。有一次排練出現失誤,上方演員猛然跌下,他腳下一滑摔了出去,腿卡在了道具梯中,膝蓋腫得像饅頭一樣。盡管如此,徐迎軍僅休息三天就回到了排練場。同學們無不敬佩,稱他為學校的“硬漢子”。
付出終有回報。《晃板》節目在首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上一舉斬獲最高榮譽——金獅獎。“當最后七人造型完成,所有演員順利落地謝幕的那一刻,我心里緊繃的弦終于松開:我們成功了!”徐迎軍感慨地說。
越洋跨海,技傳四方
畢業后,徐迎軍隨雜技團踏上世界巡演之路,把吳橋雜技的獨特魅力帶到世界各地。雜技藝術沒有語言障礙——跟斗、倒立、疊羅漢、舞中幡……每一個動作,都是通行世界的藝術語言。
1994年在德國柏林的演出令他記憶猶新,當時臺下多數觀眾對中國雜技了解不多。節目表演中,掌聲、驚嘆聲一次次響起。尤其是整場節目表演結束后,現場先是一片沉寂,緊接著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掌聲根本停不下來,我們返場謝幕整整七次,感覺非常自豪,同時也印證了吳橋雜技的非凡魅力。”徐迎軍坦言,“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雜技跨越國界的力量。”
演出結束后,不少觀眾涌到臺前請求合影。一家中國同胞聽到他們來自滄州吳橋,連連贊嘆:“難怪表演這么精彩,原來是來自享譽全球的雜技之鄉呀!”徐迎軍被觀眾團團圍住,他一邊比畫交流、一邊講解技巧。盡管語言不通,但從對方伸出的大拇指和驚嘆的眼神中,他讀出了由衷的贊嘆與敬佩。“雜技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中國與世界對話的橋梁。能成為這座橋上的一塊磚,我無怨無悔并無比自豪。”
走進校園,播種夢想
2018年,徐迎軍又多了一個新身份——吳橋縣教育體育局“雜技文化進校園”工程推動者。他深知,若沒有年輕一代的認知與熱愛,再輝煌的文化也難免褪色。而要讓孩子真正喜歡,絕不能靠枯燥的說教。
他參與編撰了《吳橋雜技》系列校園讀本,為不同學段的孩子量身定制內容。他還常常帶著道具走進課堂,即興表演一段小魔術,或教孩子們轉盤子、抖空竹。課堂常充滿笑聲與驚嘆,孩子們爭先恐后舉手體驗——這不像上課,更像一場奇妙的文化游戲。漸漸地,愛上雜技、練習雜技的孩子越來越多。
不久前,徐迎軍聽到一個暖心的消息:一位家長特意來到學校,說孩子自練習雜技后不僅專注力提高,也更堅強懂事了。雜技訓練并未影響學習,反而促進了成績提升。“雜技練習跟學習一樣,需要專注力和持之以恒,需要不怕困難、突破自己,否則難以成功。所以聽到這樣的反饋,我并不意外,特別為他高興。”徐迎軍笑著說。
守護根脈,延續記憶
目前,徐迎軍就職于吳橋縣雜技文化生態中心,從事雜技文化的系統性發掘、搶救與保護工作。
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他走訪散落鄉間的老藝人,發掘那些瀕臨失傳的獨門絕技。有些老人已年逾九十,記憶模糊,徐迎軍就一次次登門,坐在炕頭陪他們聊天,并以文字、音視頻形式留存每段記憶、每個動作細節。只為將這些珍貴的技藝最大限度保留下來,傳給后人。
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即將開幕,徐迎軍難掩激動之情:“雜技節終于回家了!我特別興奮。希望以雜技為橋,讓更多人看見滄州、走進吳橋,助力家鄉邁向更廣闊的舞臺。”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