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九月的新疆,從城市建筑到鄉鎮街頭,再到邊境口岸,飄逸律動的“70”字樣總在不經意間映入眼簾。這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標識,顏色取自絲路沙漠綠洲之綠、石榴花之紅與胡楊林之黃。其中蘊含的山川圖景和文化脈絡,在車輪與腳步的丈量中、在一次次快門閉合聲中,逐漸內化到人的心里。
在這里,世外桃源和門庭若市并存。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藍天雪山下,牧場和棉花田一望無際;伊寧繁華的六星街上,土生土長的青年扎根創業,日子過得紅火。
在這里,秩序與浪漫共舞。邊境口岸車水馬龍,中歐(中亞)班列和中外貨運卡車有序通關;口岸的另一邊,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名前來,在國門前留下“人生照片”。
在這里,各民族人民結下石榴籽一般的情誼。站在伊犁河三橋上,45年前從四川嫁到伊犁的袁美芝回憶起人生低谷時維吾爾族鄰居們對她的幫助和支持,仍感動落淚。在額敏縣榆柳巷有一棵百年老樹,榆樹干和柳樹干環抱共生,而這條巷子里的維吾爾族居民庫爾魯西·烏斯曼和漢族居民林忠東,也將父輩結下的鄰里情誼延續給后代,半個多世紀來兩家人不分你我,詮釋了民族團結的真諦。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作家王蒙在新疆生活期間留下了《這邊風景》等名篇。如今,他的句子仍在新疆各地被反復誦讀。砥礪奮進七十載,新疆的壯美、和諧與包容,留待更多人去讀懂、去贊頌。

9月9日,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爾果斯公路口岸第六代國門前,一對來自山西晉中的新婚夫婦手持“囍”字拍攝蜜月紀念照。霍爾果斯公路口岸是我國西部通關歷史最長、綜合運量最大、自然環境最好、功能最齊全的國家一類陸路口岸,設計年貨運通關能力300萬噸,出入境人員500萬人次。目前,共有40多個國產汽車品牌的不同車型從霍爾果斯公路口岸出關。第六代國門(南部聯檢區)于2018年9月27日正式啟用,除了承載繁忙的海關功能,如今更成為各地游客的旅游打卡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曲俊燕/攝

9月11日,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吾夏克巴依西村,地麗努爾在采摘枸杞。她來自鄰村永集湖村,每年夏秋兩季來這里摘枸杞。吾夏克巴依西村是精河縣枸杞核心種植區,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種植枸杞,全村現有枸杞種植面積4600畝。通過產業鏈延伸和技術升級,該村枸杞產業產值大幅提升,帶動村民人均收入增加近1000元,采摘季為周邊提供大量季節性就業崗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曲俊燕/攝

9月9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直播基地,24歲的喀比力·喀地爾正在直播帶貨,銷售香梨、羅布麻原葉等當地特產。該基地2024年實現銷售額1.7億元,成為全疆名優特產品線上集中展示的窗口。其中,年輕人扛起了疆貨出疆的大旗,尉犁縣電子商務協會牽頭的直播隊伍中,主播的平均年齡約26歲。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攝

9月10日,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樂市,新疆天萊農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養殖場,20歲的撇依力·葉爾加義在牛欄前。他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人,在伊犁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專業就讀,明年即將畢業。通過校企合作政策,加上自身的專業興趣,他來到該公司實習,他認為這里的工作環境很適合自己,未來打算留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曲俊燕/攝

9月11日,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夏爾托熱村,棉花即將迎來豐收,一名農戶將田邊的太陽能殺蟲燈取下,留待明年繼續使用。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曲俊燕/攝

9月13日,新疆和田地區和田縣百和鎮稻香村,即將迎來秋收的稻田。這里位于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緣,因為喀拉喀什河的灌溉,該村擁有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在沙漠邊緣形成了罕見的綠洲稻田景觀。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攝

9月13日,新疆塔城地區額敏縣也迷里文化園,身著民族服飾的當地人用歌舞迎接來參觀的客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曲俊燕/攝

9月9日,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爾果斯公路口岸第六代國門,幾名外國摩托車騎行者在海關處等待入關。他們一行10人,來自波蘭、加拿大、新西蘭、德國、希臘等國家,先將摩托車運輸至吉爾吉斯斯坦的比什凱克,再從比什凱克騎行4天至霍爾果斯,計劃在中國穿越新疆、西藏,最后到達尼泊爾。談及對中國的第一印象,格熱戈日(左一)說,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有著偉大的歷史和文化。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曲俊燕/攝

9月13日,新疆塔城地區“絲綢之路”新疆·塔城文學館,孩子們將手中的書遞給老師,讓老師讀給大家聽。塔城文學館特邀9位國內知名作家入駐,打造風格各異的創作工作室,并融入微型書店,是塔城文化新地標。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曲俊燕/攝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