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走讀中國”國際媒體交流項目記者團走進古都西安,來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格魯吉亞等11個國家的12位記者探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大唐不夜城,深入考古現場、漫步唐風街區,在千年文物與現代文旅的碰撞中,見證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與文旅產業創新中的實踐探索。
考古現場 科技展示:兵馬俑坑里的 “時間膠囊” 密碼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記者團首次走進兵馬俑一號坑最新考古發掘區域,在二號坑近距離觀賞秦跪射俑、秦騎兵俑等珍貴文物。剛剛參觀完一號坑的格魯吉亞記者米哈伊爾·塔拉赫切夫向記者表示,兵馬俑非常壯觀、有趣,但遺憾的是游客無法靠近,“如果能近距離觀賞,從兵馬俑身邊走過,體驗將會更好”。為滿足廣大游客觀賞兵馬俑細節、近距離感受兵馬俑磅礴氣勢的愿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采用矩陣全景技術推出“數字博物館”,通過200毫米焦距鏡頭拍攝不低于1000張、單張達3500萬像素的圖片并進行拼接,形成覆蓋兵馬俑1號坑和3號坑的200億像素超高清影像,實現遺跡的毫米級重現,游客可在線上360度全景觀賞兩個俑坑的種種細節。塔拉赫切夫表示,新技術使人們得以使用數字影像(進行文物展示),在這方面中國一直與時俱進,“或許下次再來到這里時可以引入交互體驗,這會令人更加印象深刻”。
據介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遺址本體保護 + 數字技術賦能”為核心,構建了覆蓋2.13平方公里的文物安全監測網絡。目前,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手段,游客可以通過相關應用及功能看到二號坑里現實未能看見的兵馬俑方陣及復原后的彩色兵馬俑,感受考古發掘的科技魅力。
大唐不夜城:當盛唐文化遇見“夜經濟”引擎
步入大唐不夜城核心區域,一座融合唐代斗拱形制與現代玻璃幕墻的建筑格外醒目——大唐不夜城巧克力博物館正以“可食用的歷史”為主題,吸引各國記者開啟味覺與文化的雙重探索。博物館以唐代飲食文化為脈絡,通過3000余件巧克力藝術裝置,還原“胡人獻餅”、“貴妃品酥”等歷史場景。
最令記者們驚嘆的是“長安輿圖沙盤”參觀區,通體用巧克力制成的規模宏大的唐長安城貌盡收眼底,萬方來朝,賓客如云。兼收并蓄的唐長安城促進了各國、各民族的文化交往、經濟往來。白俄羅斯記者阿納斯塔西婭·布涅辛娜(音)對巧克力博物館的展品印象深刻,購買并品嘗了獨具特色的巧克力啤酒。走過了兵馬俑和大唐不夜城的阿納斯塔西婭表示,來到中國“中心點”西安也許是許多人一生僅此一次的經歷,因此跟兵馬俑合影、穿傳統服飾逛街、購買紀念品等絕對是一次值得的投資。這種消費意愿對當地經濟具有相當程度的貢獻。
在巧克力博物館,12位外國記者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巧克力制成的展示不同歷史時期風貌的展品,一比一還原的“巧克力兵馬俑”、等比例縮小的“巧克力鐘樓”等展品令記者們流連駐足,感嘆歷史與現代技藝的融合。參觀結束后,外國記者們還了解了巧克力溫控設備的工作原理,親身體驗了純手工巧克力制作流程,親手制作的巧克力別樣香甜。
從兵馬俑坑的大秦雄風到大唐不夜城的霓虹璀璨,西安為全球文化遺產保護與文旅融合提供了參考。西安的實踐證明,文化遺產不是封閉的標本,而是可以與現代生活對話的“活態傳承”。兵馬俑的科技保護和展示讓歷史細節得以永恒保存,大唐不夜城的創新表達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這正是中國文化自信的生動注腳。當外國記者親眼見證中國如何讓千年文物“開口說話”,如何讓歷史文化成為城市發展的驅動力,他們看到的不僅是西安的故事,更是一個文明古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對文化根脈的堅守與創新。這份“西安答卷”,正通過“一帶一路”的文化交流,向世界傳遞著文明互鑒的中國智慧。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