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載入人類史冊的初秋。
盛大的主場外交、隆重的紀念大會、矚目的線上峰會、頻密的展會賀信……面對和平與發展這份全人類的“共同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思之深、謀之遠、踐之篤。
密集的日程安排、豐碩的合作成果,總書記的目光,回望歷史也眺望未來。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中國選擇并走向正確光輝的道路。
自歷史向未來,銘記歲月啟迪的和平道路
“歷史是一面鏡子”。
駐足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一重要時間節點,重溫這一段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緬懷先烈,更是“要開創未來,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
對英雄有深沉的情懷,對和平有深刻的理解,“歷史”與“未來”,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一對高頻詞。從十四載的烽火歲月、八十年的偉大跋涉中,我們可以“看見”什么樣的未來——
有一份“告誡”:“正義的信念不可動搖,和平的期盼不可阻遏,人民的力量不可戰勝”;
有一份“警示”:“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處、守望相助,才能維護共同安全,消弭戰爭根源,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也有一份“昭示”:“多邊主義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依靠”
……
歷史承載過去,也啟迪未來。透過戰爭這面鏡子,和平之珍貴愈發彰顯、弘揚正確二戰史觀之關鍵愈發凸顯,變亂交織的世界愈發需要辨清方位。于亂象紛呈中,習近平總書記指明前行的方向:
“越是困難時刻,越要秉持和平共處的初心,堅定合作共贏的信心,堅持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由家國而世界,讀懂兩個“現代化”的大國擔當
和平與發展,一枚硬幣的兩面。80年前的偉大勝利,塑造了新的世界格局。
時代向前,當下的全球發展正處承壓時刻,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回答這一道時代課題,見魄力亦顯遠見。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永遠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穩定力量、進步力量。我們真誠希望各國都以史為鑒、以和為貴,共同推進世界現代化,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由家國而世界,以自身高質量發展助力其他國家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促進世界各國現代化。
這不是一份“獨善其身的現代化”。9月5日、8日和10日,習近平主席分別向2025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和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致賀信,“愿同各方一道”的發展理念,成為聯通中國與世界的公約數。
于中國而言,現代化意味著“14億多中國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對世界來說,這意味著更廣闊的市場規模、更豐富的合作機遇,“將為世界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
面向地區發展,“利用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各成員國經濟互補優勢,提升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水平”“在彼此成就、共創未來中共同邁向現代化”。
談及全球南方,“中方愿同其他金磚國家一道,落實全球發展倡議,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深化務實合作,在經貿、金融、科技等領域打造更多合作成果,讓‘大金磚合作’基礎更牢、動能更足、影響更大,更多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行勝于言。一份份成果的收獲、一項項倡議的落地,中國正以自身的發展與行動,向世界展示一個“支持全球發展事業的行動派和實干家”的形象。
從愿景到實踐,凝聚相向而行的時代力量
一項中國倡議,世界矚目。
9月1日,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議。
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注重行動導向……全球治理倡議與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共同構成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行動體系。
倡議一經提出,應者云集。這是外交舞臺上閃耀著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也是大國元首親力親為引領和平發展的又一壯闊篇章。
出訪55次,往訪72國,接待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外國元首超過200人次……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國事訪問到主場外交、從國際多邊峰會到國內重要會議,習近平主席的足跡遍布五大洲,深入闡釋和平發展之理、合作共贏之道、“同球共濟”之策,為世界注入和平力量、穩定力量、進步力量。
相繼提出四大全球倡議、同超過150個國家扎實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以人類前途為懷、以人民福祉為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美好愿景轉化為生動實踐,正成為實現和平發展的時代答案。
中國,世界上唯一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寫進憲法的國家。中華兒女,從戰爭磨難走向復興夢想、血脈中潛流著“以和為貴”基因的偉大民族。
當中歐班列馳騁亞歐大陸,當中國基建打通多國發展脈絡,一個珍愛和平、共謀發展的中國,讓世界有理由相信:“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必將勝利!”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