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航天員,是桂海潮航天員!”9月11日下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二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教授桂海潮正站在航天展區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生上科普課。突然,幾道壓抑著興奮的聲音在場館內響了起來——“快來看,是桂海潮老師!”
當時,幾百名來自山東省青島第五十八中學(以下簡稱青島五十八中)的師生走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北航),來到博物館研學。他們剛走上二層,就看到展區內有人聚集。幾個好奇的孩子走近了看,有人立刻認出了站在人群中間的是桂海潮。大家趕緊招呼著自己的同伴,越來越多的人圍了過來,他們踮著腳,伸長脖子,有人喃喃著:“我們這是什么神仙運氣!”
完全是“偶遇”。研學團隊當天下午來到博物館,本意是親眼看看各種“大國重器”,不料撞上了“校館弦歌”主題采訪,看到了桂海潮。2023年5月,作為我國首位載荷專家,這位北航教授搭乘神舟十六號飛船進駐中國空間站。

桂海潮是航天員,也是科學家,還是無數青少年心中的“航天偶像”。
桂海潮認為,科學家要面對挑戰無所畏懼,面對未知的問題和領域要敢于探索嘗試。除了永不止步地求索,科學家也要大力協同,集智攻關,共同努力,解決更加有價值、更加宏偉的問題。
有記者問:“桂教授,如果有機會,你想不想再上一次天?”
桂海潮微笑答道:“當然了。我要保持訓練,保持身體狀態,只要任務需要,就投入備戰和飛行。”
科技日報記者忍不住問:“現場有好多青少年,他們看到您都很激動。您有什么話對他們說?”
桂海潮略一思索:“現在的年輕學生擁有比我們當年更加廣闊的舞臺和機遇。這樣的機遇,是一代一代航天人不斷努力奮斗所創造的。大家非常非常幸運。”
不過,如果要實現航天夢,還需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一雙雙熱切目光的注視下,桂海潮說:“從現在開始,就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
他說,在學校里要珍惜時間,好好學習,把每一門課程都學好,把掌握的知識都理解到位、理解透徹。同時,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持續學習,終身學習,在不同階段都能獲得成長。“除了掌握知識,我們還要鍛煉身體,擁有強健的體魄,磨礪堅強的意志,讓自己能夠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桂海潮離開后,青島五十八中高一學生崔中睿還站在原地,似乎還沒回過神來。
“你之前知道桂海潮老師嗎?”記者問。崔中睿點點頭:“當然,當然!能看到航天員真是太榮幸了。剛才聽了桂老師的話,我更覺得一定要向這些航天員看齊,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戰斗、吃苦、奉獻的精神!”
崔中睿已經來過北京很多次,但這次格外特別。“來了北航,見到了親愛的桂海潮航天員,我‘畢生’一半的運氣都用在這了!”崔中睿激動得有點不知如何是好,“我全身都在抖!”
崔中睿一直想報考的高校,恰恰就是北航。他想將小我融入大我,為國家作些貢獻。“人不一定要很有錢,但要有意義。”
博物館內,一件件展品訴說著我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成就和背后的艱苦奮斗。崔中睿和同學邊走邊看,對此前模糊的“北航精神”“航天精神”有了更清晰的認知。“我們收獲了遠超書本的知識,好像在和先輩對話。”崔中睿說。同為青島五十八中學生的朱子鳴因為這場相遇,還寫了一首小詩:“航天重器譜新篇,科技自強敢為先。英雄事跡動肺腑,昂首報國志沖天。”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成立于1985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機結構陳列室、飛機機庫基礎上擴建而成。館區面積約8300平方米,展出300多件國內外公認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結構、發動機、機載設備等實物,包括世界上僅存2架的P-61B夜間戰斗機、中國第三代多用途全天候戰斗機殲-10,新中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和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垂直與短距起落的戰斗機鷂式飛機、天宮空間站模型等珍貴展品。
站在這承載著航天夢想的展廳內,崔中睿大聲喊道:“桂教授,在北航等我!”他右手握拳,輕觸自己胸口兩下,接著豎起大拇指,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屬于少年的夢想,已經長出翅膀。
編輯:吳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