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內蒙古風光資源富集,肩負著“西電東送”“北電南供”的國家使命。如何將這得天獨厚的“草原風光”,跨越千山萬水,高效、安全地輸送到千里之外?這背后,離不開穩定、可靠的電網系統。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聚焦內蒙古綠電外送,看內蒙古如何通過電網聚能,將清潔電能源源不斷地輸向全國。

剛剛過去的夏季,全國最大電力負荷創歷史新高,電力系統再次完成嚴峻大考——迎峰度夏,來自內蒙古的電力成為重要的支持。內蒙古是全國新能源裝機規模最大的省區,這些清潔能源要如何跨越山海?從風能、光能到涼風、燈光,需要一條中國特產——電力天路特高壓。
電能在傳輸的過程中會產生損耗,而長距離的電能輸送,任何微小的損耗都將累積成巨大的浪費。電流越大,發熱損耗就越大,而如果要保持輸電功率不變,想要減小電流,就要增加電壓。特高壓技術正是減少電力損耗的關鍵。

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勝利站和位于河北張家口市的張北站,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特高壓樞紐。2024年10月31日,“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重點項目張北-勝利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正式投運,在兩個變電站之間搭建起特高壓輸電通道。電力送出從鏈式通道升級為環形通道,沿線的每一個站點都可以雙向輸電,保障輸電安全穩定。

張北-勝利工程擴建特高壓變電站3座,新增變電容量900萬千伏安。投運后,每年可從錫林郭勒、張家口對外輸送超過700億千瓦時的電能,相當于1900萬戶家庭1年的生活用電量,其中新能源占比達72%。

特高壓成為電力“高速路”,但特高壓的檢修卻帶來新的挑戰。這些圓管叫GIS,既能進行電能的傳輸,又能及時切斷故障,是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核心設備。

然而,特高壓GIS故障前預警一直是世界級難題。這里是“十四五”期間建成投運的特高壓GIS長時運行全景感知聯合實驗室,試驗平臺可以在762千伏電壓下不間斷運行,模擬特高壓GIS典型工作狀態和內部異常,再配合高速攝像機捕捉整個放電故障過程,結合X射線檢測等6項國際先進檢測技術,提供更全面、清晰的研究資料,助力科研人員實現科技攻關。

現在,內蒙古已經建成面向華北、華東等地區的“五交三直”8項特高壓輸電通道以及配套匯集電網工程。截至目前,“十四五”期間,內蒙古共開工建設特高壓配套設施26項,特高壓累計外送電量突破6300億度,其中清潔能源約1450億度。

在“能源動脈”特高壓之外,還有無數的“毛細血管”共同運輸綠電。內蒙古2024年綠電交易規模位居全國第一,截至目前已與8個省區建立了綠電外送交易合作。今年6月,蒙西電網綠電首次實現外送南方電網,將內蒙古的綠電送到廣東。

千里之外的珠江江畔,草原的風吹來一片璀璨。從北疆到嶺南,跨越幾千里山海的綠電輸送,帶來日常生活的燈火可親,維持著工廠的機器轟鳴。“風從草原來、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能源不僅可以來自井下,還可以來自頭頂的蒼穹。陽光普照,風向遠吹,悶熱午后的陣陣清涼是來自草原的問候。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