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70年 奮進新征程】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加孜拉·泥斯拜克
八月的新疆,處處涌動著發展的熱潮。在鄉村振興激昂的鼓聲中,各援疆省市的支持似強勁有力的鼓槌,為天山南北鄉村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
8月11日至17日,“對口援疆潮涌天山”主題采訪團實地走訪見證各援疆省市深入推動受援地產業蓬勃發展、人才不斷匯聚、文化交融傳承,感受鄉村振興里那股援疆力量。
錨定優勢促增收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根基。援疆省市立足各地資源優勢,精準施策,引進資金、技術和項目,培育起一個個特色鮮明的產業,讓鄉村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阿圖什市松他克鎮有“無花果之鄉”的美譽,下轄的阿孜汗村村民過去守著上千畝無花果樹卻掙不到錢。2020年,昆山市對口支援新疆阿圖什市前方工作組投入1.1億元打造無花果小鎮,使之成為撬動村民增收致富的產業。
昌吉市六工鎮十三戶村晝夜溫差大,夏季日照時間長,是艾草生長的理想之地。2022年,村里成功試種100畝艾草。2023年,泉州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到來后,建艾草加工廠、艾灸體驗館等,讓十三戶村的艾草產業從種植端延伸到了加工端、銷售端。村里生產的艾草、艾絨、艾柱、艾條等產品受市場青睞,銷往全疆各地。
“援疆資金的投入,讓艾草產業鏈得到延伸。群眾的錢包鼓了起來,更學到了一技之長。”十三戶村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主任豐建軍說。
在庫車市玉奇吾斯塘鄉甬庫同心村,寧波市援疆指揮部投資建設的“同心共富工坊”數字農業植物工廠實現了無土栽培。這個“智慧工廠”,依托“政府搭臺+企業運營+農戶參與”模式,帶動周邊村民轉型為產業工人。工廠技術工人艾尼瓦爾·司馬義告訴記者,來植物工廠工作快一年了,已經學會了十多種水培蔬菜的種植技術,每個月收入4000元。
目前,甬庫同心村有25名村民在這家工廠從事育苗、數據記錄等工作,人均年增收超4萬元。
傳技培訓育“活水”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援疆省市通過選派各類專業人才,開展人才培訓等方式,把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帶到鄉村,同時為當地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2024年,哈密市伊州區柳樹溝鄉一棵樹村在2名鶴壁市農業援疆人才的指導下,菌草試種成功,緩解了村里養殖規模擴大與肉品質量提升中的飼草料不足難題。
自今年4月入疆以來,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援疆專家廖新成與阿克陶縣人民醫院醫療團隊每周都會開展一兩次義診,為阿克陶縣各鄉鎮群眾提供健康咨詢和醫療服務。
“在江西省援助下,阿克陶縣人民醫院目前的硬件設施已能滿足日常診療需求,當前核心任務是讓技術扎根當地。”廖新成說。
截至目前,江西省累計選派11批777名援疆人才來到阿克陶縣,他們用專業知識和技能,服務當地群眾,為提升當地醫療水平貢獻力量。
在教育方面,各援疆省市紛紛選派優秀教師到鄉村支教,帶去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廣東援疆教師潘康友來到疏附縣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后,學校的音樂教室經常會響起悅耳的鋼琴曲。潘康友每周都與學校其他音樂教師交流如何給孩子們上好音樂課,用藝術滋養孩子們的心靈。
2018年以來,廣州市共向疏附縣選派400多名優秀援疆教師。2024年,潘康友不僅主動報名第二次援疆,還帶上了家人。他的妻子陸婉靜如今也是疏附縣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教師。“我們帶著兩個女兒一起來到喀什,扎根基層教育,感到非常自豪。”潘康友說。
以文化人聚民心
各援疆省市高度重視文化援疆工作,通過加強文化設施建設、開展文化活動、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舉措,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
在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馴鷹文化旅游景區,23歲的鐵木爾比克·居馬吐爾地總會自豪地向游客展示馴鷹技藝。
2011年5月,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無錫援疆以“柯爾克孜馴鷹習俗”為核心IP,讓蘇木塔什鄉實現品牌影響力與客源引流雙提升。同時,通過江南大學設計學院賦能本地手工藝人,開發刺繡、樂器等“獵鷹”主題文創產品;建成瑪納斯史詩館、柯爾克孜非遺小鎮、刺繡館等項目,完善中華文化主題共享書屋布點,實現鄉鎮基礎文體設施全覆蓋,讓阿合奇縣文旅產業從“零基礎”邁向“快車道”。
在阿克蘇地區,浙江援疆投入資金建設了一批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文化設施,為村民提供了休閑娛樂和學習交流的場所。各類文藝演出、文化講座、民俗活動紛紛走進鄉村,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民在歡樂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增強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8月,在湖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組織下,來自湖北省的10余位刺繡合作社負責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來到博樂市阿熱勒托海牧場,與當地的繡娘交流、切磋技藝,推動兩地民族手工藝創新融合發展。
“來自黃石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將剪紙與刺繡技藝結合,產品一年能賣200萬元,帶給我們很大啟發。”博樂市思美爾刺繡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碧仙·馬汗說。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