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在賽場上奔跑、智能體更新不斷加速、大模型應用領域持續擴展……
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的關鍵時刻,中國官方出臺了一份關鍵文件,將“智能經濟”寫入政策文件。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意見》為“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了清晰的路線圖——從重點領域突破到形成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再到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

資料圖: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彈“古箏”的機器人吸引參觀者。圖/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當前,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處于關鍵機遇期,如何發展好、應用好這項新技術,成了擺在所有人面前的必答題。
中國給出的方案是,以應用發展的確定性應對人工智能發展的不確定性。
“智能經濟是脫胎換骨的全新形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認為,“人工智能+”行動將加快通過人工智能的變革性賦能作用,驅動物理世界、數字空間和知識體系的優化創新,大幅提升資源利用和經濟社會運行效率,塑造全新智能發展范式。
與十年前的“互聯網+”催生數字經濟類似,啟動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將加快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
我國發展智能經濟優勢明顯、應用空間廣闊。
國家信息中心主任徐強指出,我國不僅形成了超大規模市場和超大經濟體量,更加擁有豐富的數據資源和完備的產業體系,為推動大模型、智能體、智能機器人等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巨大市場空間和廣闊應用場景。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首席科學家周伯文也認為,我國應用場景豐富,先進制造、交通運輸、醫療健康、批發零售等行業有較好的數字化基礎,能夠有力支持“人工智能+”行動順利實施和人工智能技術可持續發展。
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是一項系統工程。
《意見》提出加快實施六大“人工智能+”重點行動:“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產業發展、消費提質、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
同時,強化八大基礎支撐能力,包括:提升模型基礎能力、加強數據供給創新、強化智能算力統籌、優化應用發展環境、促進開源生態繁榮、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政策法規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
當下,我們已能夠感受到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各種變化:智能工廠實現降本增效、智能駕駛加速落地、人形機器人走上運動場、智能終端設備不斷上新。
人工智能技術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重構我們的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和社會形態。
在不遠的將來,“人工智能+”將在多領域帶來全新的智能發展范式。
加快形成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三里河了解到,相關部門將陸續推出各領域配套文件,確保政策落地見效,使全體人民共享人工智能發展成果。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