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衡水市武邑縣陳家灣村的陳亮扛著工具,快步走向村頭的道路新建及改擴建工程現場。“在家門口干活,比外出打工舒坦多了,關鍵是工錢每月按時發放,心里特別踏實!”他抬手抹去額頭的汗珠,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這一場景,正是衡水市以工代賑工作潤澤民生的生動寫照。

作為農業大市與革命老區,衡水市近年來持續深耕以工代賑領域,通過創新機制、精準施策、強化監管,助力越來越多像陳大叔這樣的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67個推廣以工代賑方式的項目吸納了3928名本地務工人員,發放勞務報酬3307萬元。
機制革新:“雙輪驅動”聚合力 上下聯動強根基
“以往各部門各自為政,如今‘雙輪驅動’模式讓大家協同作戰。”衡水市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科負責人王一涵感慨道,這一轉變,生動展現了當地以工代賑機制革新的顯著成效。
王一涵介紹,衡水市建立了“農推”市級聯席會議制度與“重推”市級工作協調機制的“雙輪驅動”模式,每年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打破部門間的“信息壁壘”,實現資源共享。衡水市將以工代賑納入重點民生工作范疇,由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各縣市區成立由縣級領導擔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為保障項目順利落地實施,當地實行委班子成員包聯責任制,定期前往各縣督導,及時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難題;在項目投資計劃下達后,第一時間對鄉鎮黨政一把手開展安全培訓,嚴守資金使用、施工安全、工程質量和干部廉政“四個安全”底線。
精準施策:按需謀項目 政策紅利精準達
“村里剛摸排出我們的就業需求,很快就有了合適的活兒干。”武邑縣陳家灣村陳亮的經歷,正是衡水市“先了解困難群眾需求,后謀劃項目”推進思路的有力印證。當地多個部門依托信息平臺,對縣域內滯留或返鄉的重點群體展開“拉網式”排查,建立起詳細的臺賬。

市發展改革委多次組織針對鄉鎮基層的專項培訓,引導基層工作人員深刻領會以工代賑“工程是手段、賑濟是目的”的核心要義,篩選出一批投資規模較小、用工技能要求較低的項目,讓政策紅利精準惠及有需求的群體。在項目前期論證階段,衡水市嚴格審查、精心遴選,建立要件清單制度,提高項目的成熟度與申報成功率,杜絕“報大建小”“紙上談兵”等現象,確保每一筆資金都用在關鍵之處。
實踐成效:項目落地見實效 務工群眾獲實惠
武邑縣圈頭鄉鄉長劉虎介紹,圈頭鄉2025年以工代賑示范項目,總投資352萬元,鋪設雨水管網4250米,修復破損路面10560平米。該項目共招募114名周邊村民參與務工,并對他們進行了技能培訓,務工群眾人均增收近9800元。通過實施以工代賑這一惠民政策,有效促進了共同富裕,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讓更多人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在棗強縣張秀屯鎮以工代賑項目現場,屯河頭村村務公開欄前常常擠滿了村民。“你瞧,務工人員名單、干活天數、應發工錢都寫得清清楚楚,我們心里敞亮!”村民郭會利指著公示欄說道。
“自項目實施以來,我們始終牢記‘工程是手段、賑濟是目的’的宗旨,嚴格遵循‘能用人工的盡量不用機械、能用當地群眾的盡量不用專業隊伍’的原則,積極組織動員本地低收入群眾參與建設。”張秀屯鎮黨委書記陳世廣介紹,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帶動該村及全鎮116名群眾實現就近務工,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既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又增加了群眾收入,切實發揮了“賑濟民生、促進發展”的政策效應。“不僅掙到了錢,還學到了手藝,這政策真是給咱指明了一條好出路!”棗強縣張秀屯鎮候冢村的孫風科難掩內心的興奮。
內涵延伸:從“短期增收”到“長效致富”拓寬共富路徑
衡水市在傳統發放勞務報酬的基礎上,不斷拓展以工代賑的內涵:采用“培訓+上崗”模式,利用項目資源開展技能與安全培訓,讓群眾掌握一技之長;結合項目管護需求,開發公益性崗位,優先吸納參與項目建設的困難群眾,延長就業鏈條;探索將部分項目資產折股量化給村集體或合作社,使群眾能夠長期享有資產收益分紅。
王一涵說,從2021年的158萬元到2024年的6024萬元,衡水市以工代賑資金額度實現大幅增長;從最初的4個國定脫貧縣擴展至全市范圍,民生福祉的覆蓋范圍持續擴大。今年,35個以工代賑項目成功爭取到14296萬元中央資金,項目數量與資金規模均位居河北省首位。
如今,漫步在衡水鄉村,一個個以工代賑項目如同春雨般滋潤著這片土地,不斷提升著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隨著機制的持續優化與模式的不斷創新,以工代賑正讓更多人共享發展成果。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