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服飾歷史悠久
在世代的傳承中不斷演變、發展
逐漸形成了如今豐富多樣的款式和風格
藏裝制作大體分為
面料選擇與染色、剪裁、縫制
裝飾、襯里與填充、腰帶配件制作等步驟
作為藏族服飾的主要類別之一
拉薩服飾的基本特征鮮明
肥腰、長袖、大襟
右衽、長裙、長靴、編發
以及琳瑯滿目的金銀珠玉飾品等
這些特征
不僅體現了藏族人民的審美觀念
更與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生產方式息息相關
2018年6月
拉薩服飾被列入
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拉薩藏裝縫紉合作社的婦女在制作藏服。(1983年4月12日發)新華社記者 土登 攝??????????
一家藏式服裝店的女老板在拉薩八廓街上經營藏裝。(2001年2月27日發)新華社記者 王頌 攝
藏東青年身穿新式藏服合影。(2002年4月12日發)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一名藏族姑娘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巴塘草原舉行的傳統服飾展演中。(2016年7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這是在藏北當雄縣公塘鄉拍攝的盛裝漢子。(2021年2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在四川省色達縣,當地藏族群眾穿著藏族服飾進行展示(拼版照片)。(2024年8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在拉薩城北的
雪堆白傳統手工藝術學校里
今年60歲的洛桑麥朗
正俯身指導兩名學生
他手中的皮尺精準丈量
針腳細密如畫——
這是40余年如一日的身影
洛桑麥朗(右)在學校指導學生裁剪布料(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這是洛桑麥朗手繪的藏裝制作要領(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洛桑麥朗(左)在學校指導學徒裁剪布料(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洛桑麥朗(右)來到畢業學生開設的店鋪里,詢問生意情況(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這是洛桑麥朗手繪的藏裝制作要領(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洛桑麥朗于1965年
生于昌都八宿縣
13歲便從唐卡裝裱
開始接觸裁縫制衣
1983年
他赴拉薩系統研習服飾制作
“那時的藏裝款式單一
色彩也單調”
回憶往昔
老人語氣中滿是感慨
之后
洛桑麥朗在拉薩市堆龍德慶區的
一所手工藝學校執教
他教授學生拉薩服飾制作技藝
也虛心向來自安多、康巴等區域的學生
請教當地藏裝制作特色
這種博采眾長的經歷
讓他成為精通西藏全域服飾制作技藝的大師
2019年
洛桑麥朗被授予
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藏族服飾(拉薩服飾)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
2022年
他又被授予
首屆拉薩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洛桑麥朗來到畢業學生開設的店鋪里,現場示范制衣過程中的細節(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洛桑麥朗來到畢業學生開設的店鋪里,現場示范制衣過程中的細節(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洛桑麥朗(右)和畢業學生在甜茶館吃午飯,同時現場回答學生的問題(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洛桑麥朗在檢查做好的藏裝(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如今
洛桑麥朗培養的百余名學生
已如格桑花般綻放在高原各地
他編撰的漢藏雙語《民族服裝制作》
也成為藏裝制作從業者的重要教材
2018年
洛桑麥朗與學生還參與了
西藏自治區民族藝術研究所的
藏族服飾大數據庫項目
但他最珍視的
是藏裝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在他的鼓勵下
年輕的設計師們正將非遺技藝與現代審美交融
洛桑麥朗在家中翻看服裝制作相關書籍(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洛桑麥朗(左)在學校和學徒一起查驗成品藏裝品質(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洛桑麥朗(左)在學校指導學徒(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洛桑麥朗和學生在學校的教室里(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如今
走在拉薩街頭
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身著華麗的藏裝
和當地老人身上的傳統藏裝相映成趣
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一襲藏裝
半世匠心
當晨曦照亮布達拉宮的金頂
洛桑麥朗的剪刀又在布料上劃出流暢的弧線——
這是傳承者寫給雪域高原的深情詩行
這是1月5日拍攝的首屆西藏“衣脈相承”服飾文化周走秀現場上的西藏傳統服飾秀。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模特在拉薩八廓街舉行的“繁飾自然·衣彩拉薩——拉薩新年服飾秀”上巡游(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8月19日,本地市民在拉薩老城區休息,前面一名身著藏裝的旅客在拍照。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8月19日,一名游客在拉薩老城區身著藏裝旅拍。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8月19日,一名游客在拉薩老城區身著藏裝旅拍。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