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都是藏羚羊產仔的高峰期。多年來,西藏加大了對藏羚羊的保護,種群數量明顯增長。讓我們穿越千里,來到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共同探秘科技如何守護這片凈土,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答卷。
總臺記者 盧柯宇:這里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這片遼闊壯美的土地,正是我身邊的藏羚羊的棲息地,也是青藏高原第二大藏羚羊產仔地。每年這個時節,都是它們為繁衍后代而集聚、進行遷徙的關鍵時刻。
像這樣剛出生的小羊僅有3公斤重,50厘米的嬌小身軀卻要直面生死挑戰。它必須在10分鐘左右站立,48小時左右硬化蹄部,3天內以40公里時速奔跑,才能跟上母羊的步伐,參與遷徙。
我們如何在盡可能不打擾它們的情況下,守護好這些高原精靈和它們的家園呢?答案,就藏在這片天空與大地之間。請跟隨我們一起探秘“天空地一體化”監測平臺如何賦能國家公園,開啟生態保護新篇章。
西藏,是中國藏羚羊的主要棲息地,種群數量超過30萬只,而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則是8萬到10萬只藏羚羊的家園,也是它們東部遷徙產仔的重要通道。過去,監測藏羚羊主要依賴工作人員在野外用望遠鏡現場觀察,效率和準確性都受限。如今,“天空地一體化”監測平臺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天上的衛星負責大范圍掃描,突破以往視野局限;空中的無人機承擔靈活測繪,捕捉更精準的種群動態;地面的基站則專注長期值守,實現監測數據的實時回傳。14個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點日夜運轉,守護著高原野生動物和它們的家園。
科技為藏北高原裝上“千里眼”,世代生活在這里的牧民,也見證和守護著生態的改變。
過去,像珠加這樣的當地居民以放牧為生,隨著國家公園的建設,他們成為生態守護的重要力量,每人每年多了至少1.2萬元的勞動報酬及相關績效獎勵。野牦牛、藏野驢成了他們巡護路上的“老熟人”,這般和諧共生的圖景,正化作實實在在的生態成效。
截至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共保護恢復河湖植被6000多畝,3萬多畝退化草原重披綠裝,近1萬畝濕地重煥生機,近2萬畝沙化土地也逐步恢復。
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穩步上升,從曾經的稀少蹤跡到如今的頻頻現身,雪雞、兔猻、雪豹、白唇鹿、藏羚羊活動的畫面都被記錄下來,成了一部珍貴的珍稀瀕危保護物種“視頻名錄”。
曾經退化的草場已披上綠裝,藏羚羊踏著晨露悠然飲水,牧民巡護的身影與雪山霞光相映成畫。未來,這里將繼續以綠為墨、以水為韻,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答卷”。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