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記者 孫滿桃
當馬錫五拍響1943年窯洞法庭的木桌,聲波穿越82年時空,在2025年的智慧調解室里激起AI法官的電子回音……
上述這一幕發生在2025年“全國網絡普法行·甘肅站”啟動儀式的舞臺上。情景劇《法承初心》以“窯洞法庭—網絡騙婚—時空法庭—云端法庭—法治薪火”五幕劇,為觀眾呈現一場從窯洞法庭到云端調解、從革命司法傳統到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法治演進盛宴。
8月19日,該普法活動在紅色革命圣地慶陽市華池縣啟動,全面展現甘肅從紅色熱土到數字絲路網絡法治建設的新風貌。
一場法治文化的時空之旅
在《法承初心》“時空法庭”,馬錫五突然現身現代調解室,摸著電子屏困惑:“當事人咋不見人影?”而當他與AI法官同框時,煤油燈與數據流交融成篆體“法”字——技術再變,司法為民的燈芯從未熄滅。
情景劇《法承初心》
那是在1943年的鄉土大地上,封芝琴的父親為彩禮,將她許配三家,村民張金才更是以“下過聘禮”為由暴力搶親,父母之命與婚姻自由的沖突激烈上演。馬錫五依據《邊區婚姻條例》果斷判決,用法律讓婚姻自主的理念深入人心。
時間來到2025年,“殺豬盤”里的網絡騙婚成新的社會痛點。當事人被網戀對象騙光積蓄,在調解室里憤怒指責。法官通過云端鎖定騙子賬戶,現代科技讓正義的實現更加高效。
從馬錫五判決時闡釋婚姻自由的立法精神,到現代網警用電子取證完成執法環節,再到AI法官遠程查看證據資料和法律條文,促成退賠協議,全劇完整演繹了立法、執法、司法的閉環。
記者觀察到,兩個案例如同一面鏡子,照見不同時代的民生痛點如何被法治全鏈條化解。從馬錫五斷案到如今的網絡審案,這種時空穿越的表現形式,不僅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了法治技術的革新,更深刻地體會到了法治為民的初心始終未變。
圖為馬錫五
記者從馬錫五陳列館采訪了解到,華池縣是馬錫五審判的典型婚姻案主人公、評劇“劉巧兒”原型封芝琴的故鄉,也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的誕生地。
慶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前身是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作為甘肅境內人民政權建立最早的二審人民審判機關,時任隴東分區專員的馬錫五兼任分庭庭長。
在工作中,馬錫五注重實地調研、就地辦案,依靠群眾化解矛盾糾紛,由此形成了著名的“馬錫五審判方式”。
作為馬錫五審判方式的誕生地和發源地,甘肅慶陽中院賡續南梁精神紅色血脈,勇擔傳承弘揚馬錫五審判方式、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使命。
如今,慶陽兩級法院同步設立了9個“馬錫五審判方式工作室”,并將司法審判融入社會治理大局,以服務源頭治理促推實質解紛。
“慶陽法院在鄉鎮設立28個巡回審判點,將案件審理與方便群眾相結合,形成‘五就地’辦案模式,即就地審理、就地開庭、就地質證認證、就地調解審判、就地解決糾紛。”慶陽中級人民法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24年以來,慶陽全市法院巡回審判案件2349件,把法庭搬到群眾家門口,實現“審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域”效果。
同時,慶陽還深化馬錫五審判方式數字化轉型,依托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小程序,推廣網上立案、送達、開庭、調解等20余項事務“掌上辦”,全市9家法院全面上線繳費“一碼通”,以智慧化、智能化、科技化司法推動“現場馬錫五”“線上馬錫五”向“智慧馬錫五”提檔升級。
“巧兒說法”引領網絡普法與紅色法治文化融合發展
慶陽,這片具有光榮傳統的紅色革命老區,見證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奮斗足跡,他們在此創建了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
蘇維埃政府舊址。光明網記者 孫滿桃攝
作為陜甘寧邊區核心組成部分,慶陽是中國革命法治建設的重要策源地,留存南梁蘇維埃政府舊址等紅色法治遺址,孕育了“馬錫五審判方式”“劉巧兒抗婚案”等標志性紅色法治故事。
近年來,針對基層普法覆蓋不均、紅色資源轉化不足、傳統傳播效能偏低等問題,慶陽市以“巧兒說法”品牌為核心,從2014年聘請封芝琴老人為代言人、開辟微信普法平臺起步,構建“線上+線下”“傳統+現代”的立體化普法體系,讓80多年前的“巧兒”故事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慶陽市委網信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慶陽通過創新融合紅色法治文化資源與網絡技術,既依托網絡拓寬普法覆蓋面、為基層減負增效,又聚焦網絡空間治理強化“網絡法”普及,探索出革命老區法治文化傳承與基層治理現代化協同推進的特色路徑。
光明網記者 孫滿桃攝
“慶陽市將VR、AI、大數據等技術與紅色法治文化、網絡治理需求深度結合,以技術替代重復勞動,減輕基層事務性負擔,打造‘智慧普法’新場景。”該負責人介紹。
從“劉巧兒抗婚案”的歷史記憶到“巧兒說法”的品牌實踐,慶陽將紅色法治遺址、經典案例作為“活教材”,既通過數字化手段激活其在傳統治理中的時代價值,又結合網絡空間治理需求賦予新內涵,讓紅色法治精神與基層治理、網絡文明建設同頻共振,為革命老區提供“以文化人、以法治網”的新路徑。
展望未來,慶陽持續深耕紅色法治沃土,借力數字技術東風,讓紅色法治基因薪火相傳,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貢獻更多“慶陽智慧”。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