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老女人精品毛片久久,激情五月播播久久久精品,成人看片网站,美女高潮在线观看

首頁 新聞中心 時政 獨家 縣區 小記者 教育 醫療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網 數字報刊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即時新聞

抗戰信物·時空對話|歷時40天的救亡奇跡:盧作孚與“宜昌大撤退”

2025-08-20 15:56:23  來源:荔枝新聞

【編者按】

在關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戰爭中,中華兒女不分階層、不分職業,眾志成城,共御外敵。從硝煙彌漫的戰場到文藝宣傳的陣地,從物資保障的后方到秘密情報的戰線,萬千力量匯聚成不可阻擋的民族洪流。歷經歲月洗禮而留存至今的抗戰信物,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精神的傳遞者。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荔枝新聞推出《抗戰信物·時空對話》系列報道,以“信物”為媒,邀請當代青年與抗戰親歷者的后人展開對話,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探尋跨越時代的青春信念。


在重慶北碚的盧作孚紀念館展廳中央,一艘微縮的“民俗”輪模型靜靜停泊在館內,仿佛在訴說87年前長江上的風雨歷程。這艘船模的原型,是盧作孚指揮的“宜昌大撤退”船隊中的一艘,見證了87年前長江咽喉處那場歷時40天的生死大轉移。

盧作孚紀念館“民俗”輪模型

“這艘‘民俗’輪是近代愛國企業民生公司的輪船。1938年10月,盧作孚先生用這一艘艘民生輪船,為中國保住了最后的工業火種。”盧作孚紀念館青年講解員蒲仁杰又一次在“宜昌大撤退”展區駐足,向游客講述這段堪比歐洲“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壯舉。

作為館內最年輕的一批講解員,蒲仁杰雖熟稔每個展品的解說詞,卻始終被一個念頭縈繞:那些檔案中簡略記載的“晝夜搶運,人休船不休”背后,究竟藏著多少未被講述的細節?某個清晨,當他再次輕撫模型船舷時,終于下定決心,踏上尋訪盧作孚后人的旅途,為這段歷史補上血肉的溫度。

民族航運崛起 “民生”照亮川江

盧作孚的長孫女盧曉蓉(左)和蒲仁杰(右)

在北京一處寓所,蒲仁杰見到了盧作孚的長孫女盧曉蓉。退休后的盧曉蓉將大量精力投入到對祖父盧作孚的研究與傳播中,先后出版了《逆水行舟:盧作孚長孫女回憶錄》《我的祖父盧作孚》等作品。

盧作孚

“我的祖父1893年出生于重慶合川一個小商販家庭。”盧曉蓉介紹道。盧作孚天資聰穎,尤其擅長數學,但因家貧,小學畢業后輟學。1908年赴成都刻苦自學,尋求救國途徑。他先加入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后轉向教育救國,創辦通俗教育館;最終決定通過發展實業救國。

民生公司首艘輪船“民生”號

當時,四川與外界的聯系主要依賴于水路交通,盧作孚便將目光投向了航運業。1925年,他以3000元訂金在上海訂購了第一艘“民生”輪,創辦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很快,他統一了長江上游航運,打破了外國列強的壟斷。到1937年抗戰前夕,民生公司已經擁有46艘輪船,總噸位上萬,職工近四千人,成為我國當時最大的民族航運企業。

“祖父任總經理時,月薪僅夠全家溫飽,自己穿麻質工作服,襯衫打補丁,卻舍得為員工子女辦免費學堂。”盧曉蓉回憶道,“1925年祖父用購船訂金的余款買了發電機,運回合川開辦了一間發電廠,讓合川成了四川第一個有電燈照明的縣城。”這盞燈,不僅照亮了合川的夜晚,更照亮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希望之路。

宜昌大撤退 交出震撼歷史答卷

當年的宜昌碼頭

1938年10月,武漢會戰接近尾聲,宜昌危在旦夕。作為長江中上游的咽喉要道,宜昌囤積了大量從上海、南京等地運來的軍工物資、民族工業設備,也聚集了數萬名難民和西遷的學校師生、科研人員。一旦失守,中國抗戰后方將失去重要的物資支撐,民族工業的命脈也可能就此斷裂。因此,在日軍抵達前將物資搶運至重慶,成為事關國家實業存亡的關鍵。

滿載難民和物資的第一艘輪船“民權”輪起航

這時,盧作孚臨危受命,于1938年10月下旬飛抵宜昌,親自指揮開展了這場大轉移。

10月中旬后,枯水期來臨,上游水位僅能維持約40天航運。“聽說按那時運力,要把囤積的大量物資、設備和人員全部運走需一年,但盧作孚先生僅用40天就完成了!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做到‘宜昌大撤退’搶運奇跡的?”蒲仁杰問。“當時祖父毅然停掉所有盈利客運航線,全力投入撤退搶運。”盧曉蓉解釋道,“其實祖父早有預見。1930年東北考察時,他就預判四川可能成為抗戰大后方,開始布局戰時航運網絡。”

三段航行法

原來,早在1936年大旱時,民生公司就已經成功運用過“三段航行法”解決枯水期的航運難題。“因此,在祖父看來,這一方案是成熟的。他抵達宜昌后,次日便召開會議部署工作,全體員工立即就位。”盧曉蓉說。面對僅剩的最佳通航期,盧作孚再次創造性采用了“三段航行法”——將宜昌至重慶航線分為三節,宜昌到奉節三斗坪為一節、三斗坪到萬縣為一節、萬縣到重慶為一節,根據船舶性能匹配其合適的航段,分段運輸。同時,緊急征調約2000艘木船協同搶運,利用夜間裝卸,白天全力航行,運輸效率由此倍增。

“民主”輪在搶運撤退物資和人員

“我1950年離開祖父的時候才4歲,沒有聽他親述過這段歷史。”盧曉蓉感慨。但她長大后從家人口中補上了祖父的這段傳奇事跡:“宜昌大撤退”這40天里,22艘輪船和約2000只木船冒著敵機轟炸,成功將3萬余人員、近9萬噸軍工與民用物資晝夜搶運入川,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無一船被炸沉、無一人傷亡的奇跡。其中撤運的兵工設備很快在后方恢復生產,連前線士兵都贊嘆:“重慶兵工廠生產的槍支彈藥打起仗來不卡殼!”

木船轉運物資

“沒有停頓一個日子,或枉費一個鐘點。”盧曉蓉念著祖父的記述,“岸上每數人或數十人一隊,抬著沉重的機器,不斷地歌唱,拖頭往來的汽笛,不斷地鳴叫,輪船上起重機的牙齒不斷地呼號,配合成了一支極其悲壯的交響曲,寫出了中國人動員起來反抗敵人的力量。”

實業救國理想 鑄就跨越時空豐碑

盧作孚的孫子、民生實業(集團)董事長盧曉鐘(左)和蒲仁杰(右)

盧作孚的孫子、民生實業(集團)董事長盧曉鐘說:“宜昌大撤退的成功離不開祖父盧作孚,更離不開民生公司。”最緊張的40天搶運完成后,民生公司在長江航運線上持續承擔著人員和物資轉運的重任。據統計,整個抗戰期間,民生公司共運送出川部隊270多萬人,其他各類人員150余萬人,各種物資約100萬噸,而民生公司有16艘輪船被炸沉炸毀,69艘船舶被炸傷,117名員工犧牲,76名員工因傷致殘。但盧作孚曾說“民生公司最后的意義絕不是幫助本身,而是幫助社會”。

盧作孚治理下的北碚城鎮場景

事實上,盧作孚的救國實踐不止民生公司,行走在如今的重慶北碚,其救國心血俯拾皆是。“祖父很早就樹立了‘將整個中國現代化’的高遠理想。他為實現這個目標做了‘大至于國家小至于鄉村’的三大示范實驗,北碚便是其中之一。”盧曉蓉說。盧作孚在北碚期間的建設,主要從改善和建設生態環境、興辦各種經濟事業、創辦文化和社會公共事業三方面著手進行。1939年,陶行知參觀北碚后稱:北碚的建設,可謂將來如何建設新中國的縮影。

1952年,盧作孚先生猝然長逝。盧作孚的一生,是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生動寫照,更以其“服務社會、便利人群”的經營理念,為后世企業家樹立了崇高的精神標桿。

如今,長江依舊奔涌,民生集團的集裝箱班輪已駛向更遠的海域。87年前那一艘艘船上的汽笛聲,似乎仍在回響——那是一代人不屈的信念,也是一個民族永不沉沒的希望。

“祖父畢生為之奮斗的高遠理想,正在這片神州大地逐步實現。”講述至此,盧曉蓉已眼含熱淚。


編輯:吳明富
河山新聞
移動客戶端
張家口日報官方
微信“張小全兒”
張家口新聞網
官方微博
抖音掃碼
關注@張家口NEWS
【張家口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高县| 昌都县| 武陟县| 凤翔县| 河北区| 德钦县| 韩城市| 清河县| 米泉市| 沐川县| 绍兴县| 桐梓县| 张北县| 永定县| 宁化县| 兖州市| 漠河县| 连云港市| 广丰县| 阳山县| 年辖:市辖区| 兴山县| 上犹县| 宜春市| 莱州市| 三明市| 宁德市| 凤翔县| 霍山县| 清徐县| 晋江市| 宣威市| 岑溪市| 大荔县| 黄梅县| 吉木乃县| 通辽市| 鹿邑县| 平罗县| 嘉黎县| 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