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老女人精品毛片久久,激情五月播播久久久精品,成人看片网站,美女高潮在线观看

首頁 新聞中心 時政 獨家 縣區 小記者 教育 醫療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網 數字報刊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即時新聞

致敬60年!影像記錄西藏自治區發展變化

2025-08-20 12:59:49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

60年來,在黨中央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無私支援下,西藏各族人民艱苦奮斗,把貧窮落后的舊西藏建設成了政治安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宗教和順、環境友好、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各項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

影像定格瞬間,記錄高原歷史。踏上新征程,西藏正昂首奮進,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西藏篇章。


西藏自治區成立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拉薩召開,選舉產生了西藏自治區自治機關及其領導人,標志著西藏開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60年來,西藏各族人民積極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參與管理國家和地方事務。目前西藏自治區共有4.2萬余名四級人大代表,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約占89.2%。

1965年9月,拉薩各界人民集會,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新華社記者 袁克忠 攝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代表次仁拉姆(右一)正在投票。新華社記者 袁克忠 攝1965年9月,人們舉著豐收的麥穗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新華社記者 馬競秋 攝1965年9月,藏族兒童在西藏自治區成立大會上歡呼。新華社記者 馬競秋 攝

從重點工程到“世紀工程”

西藏自治區成立后,國家先后在西藏實施了一大批重點工程,在1984年和1994年分別建設43項重點工程、62個項目,有效緩解了西藏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進入新時代,國家在西藏陸續投資建成拉日鐵路、拉林高等級公路等重點工程,正在推進建設川藏鐵路、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等“世紀工程”,為西藏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985年7月拍攝的西藏自治區第一座現代化體育館。新華社記者 徐澎 攝1985年8月拍攝的拉薩貢嘎機場賓館。 新華社發(王華 攝)1995年9月拍攝的建設中的布達拉宮廣場工程。新華社記者 土登 攝這是2004年6月7日拍攝的建設中的跨雅魯藏布江特大橋。新華社記者 土登 攝2019年10月27日拍攝的川藏公路通麥路段上的迫龍溝特大橋。 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從“人背畜馱”到立體交通

1954年青藏、川藏公路建成通車,結束了西藏不通公路的歷史。60年來,雪域高原初步建立起了涵蓋公路、鐵路、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的綜合交通網絡。西藏公路總里程從2012年的6.52萬公里增加到2024年底的12.49萬公里,所有鄉鎮和建制村通暢率達100%;西藏開通國際國內航線達到183條,通航城市78個;鐵路運營里程從2012年的701公里增加到2024年的1359公里。

1965年8月,拉薩大橋落成通車。新華社發1983年,西藏林業局考察隊員通過雅魯藏布江上的溜索過江。新華社記者 土登 攝1984年1月,西藏堆龍德慶縣(現為堆龍德慶區)的牧民用牦牛把飼料馱回家。新華社記者 徐澎 攝2004年6月22日,西藏第一段鐵路軌排在安多火車站鋪下。新華社記者 索朗羅布 攝2024年6月3日拍攝的拉薩貢嘎國際機場停機坪。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2025年4月2日,復興號列車穿行在拉林鐵路林芝段。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西藏自治區成立至今,西藏已建立起涵蓋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的現代教育體系。截至2024年,西藏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618所,在校生總數達到97萬人,超過西藏總人口的1/4。

自1985年起,西藏對義務教育階段農牧民子女實行教育“三包”(包吃、包住、包基本學習費用)政策,目前年生均標準達到5620元,并從2012年起在全國率先實行15年公費教育。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西藏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數達11019人。

1965年9月,西藏昌都實驗小學的老師和學生在看畫報。新華社記者 馬競秋 攝1975年8月,拉薩市第一小學的藏族學生在上藏文課。新華社發1985年4月,西藏郵電學校郵政班學生在上基礎理論課。新華社記者 劉前剛 攝2023年6月5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扎西宗鄉完全小學的學生在上音樂課。新華社記者 邵澤東 攝2024年9月3日,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娘蒲鄉中心小學的學生們在享用午餐。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從缺醫少藥到病有所醫

60年來,西藏城鄉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建成自治區、地(市)、縣(區、市)、鄉(鎮)、村(社區)五級衛生健康服務網絡。截至2024年,西藏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7231家、床位21551張,遠程醫療服務實現鄉鎮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全覆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至72.5歲。包蟲病、大骨節病、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白內障等地方病防治取得良好成效。

1965年3月,西藏的護理人員在照顧嬰兒。新華社記者 吳祖政 攝1965年9月,西藏第一文化工作隊隊員倉木覺(右一)在演出結束后給農民治療。新華社記者 馬競秋 攝1998年2月,西藏自治區藏藥廠在生產藏藥。新華社記者 土登 攝2021年4月19日,拉薩市人民醫院骨科醫生在北京積水潭醫院專家遠程指導下使用骨科機器人開展骨科手術。 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2023年6月12日,廣東援藏醫生王振疆(右二)和本地醫生尼瑪益西(右一)在西藏米林市吞布容村,給村民普布多吉檢查身體。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從“電力荒漠”到能源基地

60年來,依托水能、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西藏電力發展迅速,目前已形成水電為主,地熱、風能、太陽能等多能互補的新型能源體系,建成了500千伏為主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統一電網,未來還將推進金沙江上游、藏東南等清潔能源基地及電力外送通道建設。

1986年3月,那曲地區(現為那曲市)科委工作人員齊美才央(左二)給牧民講解太陽能電池使用方法。新華社記者 才龍 攝2013年6月7日,西藏浪卡子縣普瑪江塘鄉牧民在家里使用太陽能照明設備。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2024年1月15日拍攝的西藏才朋光伏電站。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2014年11月22日拍攝的西藏藏木水電站。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2025年7月17日拍攝的那曲市歐瑪亭嘎100兆瓦風電場。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從木犁牛耕到機械作業

60年來,國家投巨資興建西藏農田水利基本設施,推廣科學施肥、育種、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以及科學養畜、畜群調整等措施。伴隨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農牧業生產開始向現代化方向邁進。2024年,農牧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578元。

1965年,堆龍德慶縣(現為堆龍德慶區)南崗鄉互助組組員們在收割莊稼。新華社記者 吳祖政 攝1965年,西藏國營澎波農場的藏族工人在使用農機脫粒。新華社記者 吳祖政 攝1965年8月,林芝縣(現為林芝市)立定鄉組織農民收割青稞。新華社記者 馬競秋 攝2022年9月19日,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熱索鄉努康村農機合作社的村民集中對村里三千多畝耕地進行機械化收割。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從土坯矮房到現代新居

如今,西藏構建起以周轉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廉租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為主體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干部職工、城鎮低保及低收入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41.32平方米。西藏各族人民普遍實現了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2023年5月28日拍攝的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扎西崗鄉典角村在20世紀60年代修建的“一代房”的殘存。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2023年5月28日拍攝的典角村20世紀90年代修建的“二代房”。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2023年5月28日拍攝的典角村2006年建設的“三代房”。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2023年5月28日拍攝的2012年修建的典角村“四代房”。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2023年5月28日拍攝的典角村2019年建設的“五代房”。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從“萬人同款”到“千人千面”

厚重保溫、寬大肥腰、長袖長袍是傳統藏裝的典型款式,氆氌做成的藏袍衣褲是人們主要的衣物。隨著時代變遷,傳統藏裝在傳承發展中悄然發生變化——真絲、綢緞、亞麻材質居多,仍保留了傳統基本款式。如今,新式藏裝、商務風、休閑款、羽絨服、運動裝等各式風格和潮流的服飾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1965年9月,林芝原察隅地區農民在勞動。新華社記者 馬競秋 攝1965年10月,在西藏拉薩各族各界群眾慶祝自治區成立聯歡會上,西藏文化工作隊隊員雍西在演出。新華社記者 林楓 攝2025年1月5日,首屆西藏“衣脈相承”服飾文化周上小朋友展示藏式童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2025年1月3日,“拉薩新年服飾秀”上模特在拉薩八廓街巡游。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從手搖電話到智能通信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藏先后采用“莫爾斯”電報、單邊帶電話以及磁石手搖電話等設備解決一些鄉村的通信難題,保障水平較低。60年來,西藏已建成光纜、衛星、網絡為主的現代通訊網絡體系。

1993年1月,西藏拉薩開通國際、國內長途直撥電話后,一位藏族商人用磁卡電話打國際長途。新華社記者 土登 攝1994年4月16日,西藏江孜縣年堆鄉工作人員正在接電話。新華社記者 土登 攝2023年10月29日,在西藏那曲巴青縣“赤堆東雄”直播間,主播朗貢旺姆調試直播設備。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2020年5月21日,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進營地,中國移動工作人員調試5G基站設備和信號。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60載櫛風沐雨,60載萬象更新。站在新起點,奮勇向前,逐夢未來,西藏各族人民必將創造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編輯:雷偉
河山新聞
移動客戶端
張家口日報官方
微信“張小全兒”
張家口新聞網
官方微博
抖音掃碼
關注@張家口NEWS
【張家口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南省| 涞水县| 望城县| 读书| 习水县| 马公市| 新乡市| 和田市| 建阳市| 雷州市| 阜康市| 大丰市| 舞阳县| 天长市| 伊金霍洛旗| 鄂伦春自治旗| 行唐县| 汽车| 花垣县| 营山县| 阜宁县| 西吉县| 同德县| 陆丰市| 行唐县| 城口县| 黔东| 武陟县| 黑水县| 阿克陶县| 弋阳县| 盖州市| 怀集县| 高青县| 青岛市| 柯坪县| 平阳县| 手机| 县级市| 长岭县| 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