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8月19日電 題:香港石水澗村后人:守護抗戰記憶 啟迪青年傳承
中新社記者 戴夢嵐
“82年前,日軍搜捕游擊隊和電臺不成,就殺害我大伯,燒了我們家在石水澗村的所有房子。”近日,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簡稱“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林鳴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談起抗戰時期日軍的暴行,仍然神情凝重。
8月6日,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林鳴向記者講解港九獨立大隊抗戰史。 中新社記者 戴夢嵐 攝
石水澗村位于香港新界沙頭角烏蛟騰村附近的山林中。抗戰時期,這里只有林鳴的叔公林戊、大伯林生和妻子、父親林傳一家人生活。后來,林戊和林傳加入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簡稱“港九大隊”),成為交通員,開辟了石水澗至深涌的海上交通線,提高情報傳送效率。盡管日軍巡邏船常在海面檢查,但叔侄二人以漁民身份作掩護,每次都能化險為夷,安全地完成任務。
林鳴回憶,父親常提起一次臺風天送信的經歷。“那天,天空黑沉沉,漁船劃到深涌時浪太大,靠不了岸,叔公就叫爸爸潛水游過去。涌浪不斷把他往回拉,他和海浪搏斗了五六個回合,才終于上岸,把信交到交通站。”林鳴說,父親總為他的好水性感到自豪,但等自己長大了,親身下海游泳后,才體會到父親當時的險境,“那樣的海況極有可能被淹死,叔公和爸爸的勇氣與毅力讓我很受震撼。”
2022年9月3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右一)出席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揭幕典禮時,在紀念館“石水澗電臺”展區體驗抗戰時期電臺工作。(資料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供圖)
鑒于當時的斗爭形勢和石水澗的特殊地理位置,1942年4月至1943年3月,中共廣東黨組織與延安中共中央保持聯系的重要秘密電臺設在該村。林家人承擔了交通接應和后勤補給的重任。為防行動暴露,林生夫婦到遠處的市集采購物資,再通過“螞蟻搬家”的方式一點點運回山中。
1943年初,日軍加強掃蕩,電臺被迫撤離。不久,日軍突襲石水澗村,發現遺留的廢電池與電線,立即逮捕當時獨自在家的林生,施以酷刑,追問電臺和游擊隊去向。林生寧死不屈,被活活打死。日軍撤退前為泄憤,還縱火焚毀了石水澗村的房屋。此后,林鳴的父親隨部隊南征北戰,再未回過老屋。
“20世紀80年代,爸爸曾想帶我重回石水澗村,我們拿著開山刀披荊斬棘,但沒找到路,在山林里迷失了方向,只好放棄。”林鳴說。近年來,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在石水澗密林發現石墻遺跡,確認即為林家遺址。林鳴希望能在今年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重訪故地,圓父親和自己的心愿。
1999年10月17日重陽節當天,時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右一)、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戰士羅歐鋒(中)和林鳴父親、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戰士林傳(左)暢談。(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盡管年近古稀,但林鳴仍活躍在香港的社區和學校,講述抗戰故事。“最近的抗戰講座日程特別滿,說明社會各界希望更加了解香港抗戰史。”他欣慰地看到,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聽完講座后對抗戰精神有了新的理解,還有一些中學生積極參加聯誼會組織的抗戰紀念活動。
“港九大隊的戰士當年奮不顧身參加抗戰,體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我們應當學習他們為保家衛國而不計個人利益的品格,為國家和香港多作貢獻。”林鳴說。(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