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雯婧 張帆 劉莉莉
散發“泥土芬芳”和“文藝氣息”的思政課,讓理論宣講直抵人心;“文化惠民卡”激發創作活力,“沉浸式演出”構建城市劇場,使“戲聚天津”成為文旅新名片;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歷史街區煥發新生,通過文旅深度融合繪就“河海津韻”新畫卷……天津綿延不絕的城市文脈,始終奔涌著破立并舉、守正創新的文化基因。
天津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著力彰顯河海文化特色、擦亮紅色文化底色、傳承建筑文化風格、賡續工商文化基因、創新民俗文化形式、活躍演繹文化氛圍、釋放文博文化活力、深耕休閑文化土壤,打造特色鮮明、底蘊深厚的津派文化品牌。
以文化人 鑄魂育人 潤物無聲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在天津,形式多樣的理論學習、聚焦前沿的理論研究、潤物無聲的理論闡釋,持續激發著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干事創業熱情。
今年3月,楊柳青古鎮意合堂會內,一場生動鮮活的宣講活動讓現場觀眾聽得津津有味。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百姓宣講京津冀三地聯合宣講報告會上,來自三地的宣講人帶領大家在昆曲和古典戲法中感受文化傳承的魅力,在深情朗誦中回望黨領導人民解放軍取得平津戰役偉大勝利的壯闊歷史……臺下,65歲的退休黨員周玲與8歲的小孫女看得認真聽得投入。“這樣的理論宣講,大家聽得懂、記得住、傳得開。”周玲說。
“小切口”講述“大道理”,“身邊人”講述“身邊事”。天津組建上千支宣講隊伍,進企業機關、進車間工地、進班組校園、進農村社區、進“兩企三新”組織;聯合京冀兩地共同開展系列活動,讓宣講“走親”、讓理論“入心”。今年上半年,天津共開展1.3萬余場宣講活動,用接地氣、冒熱氣、有溫度的方式,讓黨的好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化作時代最強音。
在天津,“大思政課”綜合改革持續推行,思政教育的細雨悄然滋潤著青少年的心田,也在全社會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紅橋區彰武社區的“好人呼喚站”里,電話鈴聲此起彼伏。“我的降壓藥吃完了,能幫我買點嗎?”社區志愿者曹淑琴一邊詳細記錄著電話中老人的要求,一邊安排對接購買藥品之事。“這里曾是天津市勞動模范李希元生活過的地方,他‘每天做5件好事’的樸素承諾,如一顆火種點燃了整個社區的向善之心。”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趙璐說。如今,天津已培育了102個“好人社區”,289人(組)入選“中國好人榜”。
以文惠民 創新模式 普惠大眾
文化是靈魂,惠民是初心。天津堅持把“以文惠民”作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落腳點,以一系列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惠民舉措,不斷書寫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新篇章。
天津的演藝熱土上,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雅俗共賞、種類豐富的演藝文化生生不息。一張張“文化惠民卡”(以下簡稱文惠卡)撬動演藝市場,推動藝術生產機制改革;一場場“沉浸式演出”搭起城市劇場,吸引八方來客“戲聚天津”。
時逢暑期,市民袁佳帶孩子看了好幾場兒童劇。“全家人都喜好文藝,可如此頻繁地走進劇場,以前絕不敢想。”袁佳說,“演出票不便宜,這筆經濟賬成了我們和劇場之間的‘空氣墻’。”2015年,天津于全國首創“變補貼院團為補貼觀眾”的文惠卡,觀眾只要花少量會員費,購票時就既有補貼又享折扣,真金白銀的實惠讓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劇場。
文惠卡的新模式不僅吸引了觀眾,也將文藝院團推向了市場,為藝術生產與營銷機制的改革注入催化劑。“為了不被市場淘汰,文藝院團要緊抓演出質量,以更精彩的表現回饋觀眾。同時,文惠卡也不斷創新、細化服務,推出金卡、普惠卡、戲曲卡等多個卡種;擴大市場,吸納民營院團劇目,引進國內外優秀作品;開通線上辦卡渠道,適應觀眾需要;開展‘方寸·藝享會’等活動,派發更多文惠福利。”北方演藝集團市場營銷中心主任任博表示。
觀眾多了,票房高了,創作熱情也更旺了。如今,天津市兒童藝術劇團一年能創作8部新作;天津人民藝術劇院積極推行“制作人制”,既調動了創作積極性,也讓該院小劇場戲劇越發豐富。據天津演藝網統計,從2015年全年935場演出,到2024年全年11453場演出,再到2025年上半年約7000場演出,一張“求新求變”的小卡片,打通了“觀眾、院團、市場”的大循環,也促成了話劇《大飯店》、音樂兒童劇《敦煌·九色鹿王》、歌劇《洛神》、交響樂《長城》等更多“津品”力作的涌現。
從劇場到街巷,文化惠民正以愈發生動豐富的姿態浸潤人心。天津音樂節將動人旋律送入生活日常,天津戲劇節以戲劇書寫城市華彩篇章,百花文藝周推動文藝走進大眾,相聲春晚向各地觀眾奉上富有天津特色的歡樂盛宴……一系列高水平的文化品牌活動、加快構建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等舉措,把更多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送到群眾身邊,不但擦亮了津門文化標識,也讓文化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人。
以文潤城 城以文興 文以城傳
文化浸潤城市,歲月積淀文脈。堅持以文潤城,就是要讓文化為城市“造血生肌”,形成“城以文興、文以城傳”的良性循環,打造具有中國氣派、地方特色、時代精神的魅力之城。
天津是一方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熱土,“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津門紅色印記不斷煥發時代活力。
花園路5號,一座紅墻小洋樓映入眼簾。這里是抗日英雄、愛國將領吉鴻昌生前最后的居所,也是他在津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場所。2024年11月24日,是吉鴻昌慷慨就義90周年紀念日,修繕后的舊居煥新亮相,“民族英雄吉鴻昌生平展”開展,成為人們近距離感悟革命精神的紅色教育陣地。前不久,這里又推出沉浸式展演《國魂》,讓人們仿佛置身于那段崢嶸歲月,與革命先輩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革命先輩奮斗的足跡,鐫刻出津沽大地的“紅色地圖”。此前發布的《天津市紅色資源名錄(第一批)》確定了151處舊址、遺址、紀念設施或場所類紅色資源和92件(套)重要檔案、文獻和實物類紅色資源。結合紅色資源歷史脈絡和區域分布特點推出6條“信仰之光——天津市紅色資源體驗線路”以及“打卡天津紅”微信小程序,把紅色資源串珠成鏈,越來越多的本地觀眾和外地游人跟著紅色線路緬懷先輩、汲取力量。
為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天津編制了《天津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構建“一市雙城一區,四帶三片多點”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新格局;引導激勵社會資本參與歷史風貌建筑和街區保護,一大批全國和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現歷史原貌和光彩。
近年來,法國公議局舊址、吉鴻昌舊居、原開灤礦務局大樓、天津市總工會第二工人療養院舊址等歷史建筑相繼被盤活,從靜態的歷史遺產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鮮活文化空間。
抗日英雄、愛國將領吉鴻昌舊居。記者 張磊 攝
作為熱門旅游“打卡地”,古文化街濃縮了津派文化的萬千精彩。在這條街上,國家和省市級非遺店、中華和省市級老字號有34家,60%業態為文化類業態。這條古街既保留了傳統特色,又不斷向新求變,通過打造多元消費場景,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了解天津民俗、體驗天津文化的窗口和平臺。
天津被譽為“話劇搖籃”“曲藝之鄉”。如今的天津,街頭美景成了沉浸式演出的戲劇舞臺。在意式風情區“實景開唱”的歌劇《茶花女》,讓經典旋律與歷史建筑相映成趣;于金街大銅錢廣場接連上演的曹禺名劇《日出》,“陳白露”“方達生”等劇中人從劇場來到游人身邊,讓駐足的人們看得如癡如醉;登上“相聲巴士”,一路歡樂隨行,這趟穿梭于城市地標、滿載笑聲的“文化專線”,為旅程注入獨特的天津味道。
歌劇《茶花女》在意式風情區“實景開唱”。 記者 姚文生 攝
為進一步傳承發展天津特色文化,市委宣傳部組織專家學者開展地域文化專題研究,立足于代表性、時代性進行總結歸納,梳理出河海文化、紅色文化、工商文化等八種文化形態,明晰了津派文化的內涵和外延,讓津派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以文興業 歷史文脈 煥新傳承
文化既是軟實力,更是生產力。天津立足城市文化資源稟賦優勢,通過科技創新、產業煥新、城市更新,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升質量,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文化動能。
走進天津數字出版產業園,記者在心智互動(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年輕的音效設計師李木子正為一款專門針對視障群體的游戲制作聲音特效。她介紹:“視障人群對聲音的分辨力更強,因此游戲中使用的音效種類更多,僅一個戰斗場景,就要用到200多種音效。”
該公司商務總監秦亮說:“目前重點開發的一款游戲是根植于天津人文資源制作的《煎餅和馃子》,涵蓋了很多天津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我們希望把這款游戲打造成天津的一張‘明信片’,讓更多玩家和游客體驗地道的津派文化。”
天津數字出版產業園前身是天津美術印刷廠,在沉寂10余年后經天津出版傳媒集團盤活更新,實現“老樹發新枝”“新枝生新芽”,涌現出智慧教育、游戲電競、網絡文學、數字出版等新業態,探索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未來,園區將致力于打造一個產業鏈上下游深度融合、產學研深度融合、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智慧化、生態化園區。”天津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編輯黃沛說。
文化賦能發展,改革驅動創新。2024年,楊柳青畫社、泥人張彩塑工作室開啟三年改革提升行動,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業態,推動傳統非遺手工藝品向現代消費品轉型,讓歷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
今年4月,天津楊柳青畫社推出全新文創產品“哪吒系列”數字藏品,1600套產品上線僅15分鐘即全部售罄,充分體現了“楊柳青年畫”這一傳統IP(版權產品)在數字領域的巨大發展潛力。
海河兩岸躍動的音符、五大道的繽紛花季、文物建筑里沉浸式體驗近代風云……在天津,文化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文旅商貿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創新,都市型、體驗式、年輕態、人文韻的城市旅游新模式正在逐漸成形。
今年,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著力打造“海河之夜”全新文旅品牌,結合海河兩岸地標建筑,布局“六個節點”,持續打造“七大場景”,多元展現津派“八大文化”,迭代升級城市漫游“九條線路”,達成高效協同“十項串聯”,為游客提供高品質文旅體驗,全天候、一體化、多元化展現“河海津韻”城市名片。
今年上半年,天津共接待國內游客13483.88萬人次,同比增長3.9%;全市國內游客旅游花費1437.61億元,同比增長12.1%;游客人均花費1066.17元,同比增長8.0%。亮眼數字的背后,是各級文旅部門厚積尺寸之功,深挖天津文化底蘊和文化資源,不斷探索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的可喜成果。
東方風來滿眼春,改革大潮涌津門。
文化的生命力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而改革正是推動創新創造的動力源泉。文化改革是滋養城市靈魂、激發內生動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新時代的新征程上,天津正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契機,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傳承發展城市文化,培育滋養城市文明,彰顯現代化大都市的新氣象、新風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