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人機辯論“圖靈測試”引發全網熱議——國產AI大模型MiniMax以42%的“人類認同率”通過圖靈測試,遠超75年前“人工智能之父”圖靈設定的30%基準線,標志著國內首個通過人機辯論“圖靈測試”的大模型誕生。
05:26
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精心打造的《2025中國·AI盛典》舞臺上,這場特別的思想實驗,不僅讓觀眾驚嘆于AI的辯論能力,更引發廣泛好奇:這場顛覆傳統的測試究竟如何誕生?從創意萌芽到技術實現,背后藏著怎樣的謀劃與突破?
一場恰逢其時的AI思想測驗
從舞臺上靈動的機器人,到生活中貼心的AI助手,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我們的生活圖景。在這個技術變革的關鍵時刻,“AI盛典”應運而生,它源于總臺臺長慎海雄在編務會上提出的一個創意:總臺能不能舉辦一場Al晚會盛典之類的活動,既交流國內人工智能發展成果,也推進廣電業與AI的融合探索。總臺視聽新媒體中心負責人當場“揭榜”領命。在總臺臺長的提議下,總臺基于自身資源和技術優勢,以“大象也要學會跳街舞”的精神風貌,擁抱人工智能,策劃舉辦“AI盛典”。
最初,節目組計劃打造一場以“勝負”為導向的“人機辯論”賽,希望通過直觀的輸贏結果展現AI的能力。與傳統認知中機械呆板的形象不同,在多次彩排中,AI辯手展現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辯論智慧。它不僅能夠精準拆解人類辯手的論點,更能運用類比、歸謬等辯論技巧進行反擊。辯論過程中,AI 辯手會利用預訓練的模型和實時計算能力,在接收到問題的瞬間,迅速在知識庫中查找相關信息,并根據已有的語言模型和邏輯推理規則生成回答。整個過程猶如行云流水,響應速度甚至快于人類思考的時間閾值,使得現場觀眾完全感受不到任何延遲,而這種表現完全超出了節目組的預期。
就在大模型訓練調試的關鍵階段,慎海雄臺長對總臺人工智能發展提出明確要求,打造AI創新實踐標桿,讓“思想+藝術+技術”合力生光,讓更多“從0到1”的突破在這里誕生,為盛典注入了全新維度。節目組意識到,當AI的辯論能力已經達到與人類頂尖選手平分秋色的程度時,簡單的勝負評判反而顯得狹隘。真正的價值在于展現兩種智能如何相互啟發、優勢互補。正是這種認知的躍升,讓節目最終超越了競技對抗的層面,成為一場探討“相AI相生”時代命題的深度思想實驗,為觀眾呈現了人機協同發展的無限可能。
“說到人工智能,相信大家腦海中都會立刻浮現出圖靈測試這個概念。”節目組回憶道。75年前,圖靈提出了著名的設想:如果一臺機器在自然語言對話中能“騙過”超過30%的人類參與者,那就可以被視作具有智能。于是,在《2025中國·AI盛典》進行一場圖靈測試的想法應運而生。
與傳統的對話測試不同,節目組最終決定延續“人機辯論”這一形式。這一決策基于雙重考量:從技術層面看,辯論是對智能水平一次“更高維度的檢驗”。傳統圖靈測試更注重對話的流暢性,而辯論則要求參與者具備深度理解、即時反應、知識整合和策略博弈等全方位能力。在節目組看來,辯論像一場思維的全方位壓力測試,能更深刻地揭示AI是否真正理解了議題的本質,而不僅僅是檢索或復述信息。從傳播效果看,辯論天然具有的對抗性和戲劇張力,正反雙方你來我往,更易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也能讓抽象的智能測試變得可視、可感、可評。
當人機辯論“圖靈測試”的創意雛形初現,節目組迅速與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主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劉嘉,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院長漆遠,人工智能學者、工學博士高慶一以及辯手陳銘都進行了深入的研討。
在辯題設計層面,劉嘉提出應選擇帶有情感、能激發觀眾情緒反應、涉及倫理和人文色彩且無標準答案的話題。他認為,此類話題能展現AI與人類在理性和感性方面的差異,引發觀眾討論,且能體現AI是工具、人類應發揮創造力和情感優勢與之合作的觀點。經過數輪思想碰撞,團隊最終聚焦于兩個頗具哲學張力的命題:“按下一個按鈕可以刪除痛苦的回憶,該不該按”和“AI會不會真的愛上人類”。前者因其直指人類敏感的情感神經,更能展現人機思維的互補性與差異性,最終被選定為測試的核心議題。
16:25
在辯手人選層面,劉嘉建議邀請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蔣昌建作為“老一代”辯手代表參與節目,增加節目話題性和情感共鳴。經過慎重考慮,蔣昌建最終婉拒了這次人機辯論的邀請。節目組尊重這位資深辯手的決定,轉而邀請正值當打之年的知名辯手陳銘,與AI展開一場跨越物種的思想對話。節目組還創造性地采用了“雙陳銘”對決的形式,由真實的人類辯手陳銘與AI辯手“陳銘”同臺競技。為確保測試的嚴謹性,節目組對兩位辯手使用相同的虛擬形象和語音合成技術,讓觀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判斷。這樣的“真假陳銘”設置,還增強了測試的話題性,吸引更多觀眾網友見證AI的發展。
盛典現場,當人機辯論落下帷幕,蔣昌建向觀眾袒露了自己婉拒參賽的心路歷程。“人和機器的交互是需要勇氣的。”他說,“節目組當初也讓我跟機器來一場博弈,我婉拒了。”作為一名曾在辯論舞臺上取得榮譽的辯手,蔣昌建坦言自己面臨著一個時代性的抉擇:在反應速度和知識儲備都不復當年的情況下,是否要與一個不知疲倦、擁有海量數據的AI對手同臺競技。這個看似簡單的選擇背后,實則折射出智能時代人類面臨的不確定性。蔣昌建補充道:“通過剛才短短的這場較量,我發現人和機器是相互成就的。如果,我能夠贏得機器,就能夠促進人工智能向前進一步的發展。如果,我輸給了機器,沒有關系,我可以向我大腦的縱深處進一步來挖掘我還有哪些賦予人類尊嚴的新的發展可能。”這番感悟,生動詮釋了節目“相AI相生”的深層立意。
01:21
AI辯手的“備賽”之路
“騙過”42%觀眾,AI辯手的“首次突破”并非偶然。作為以線性注意力混合架構(文本模型)為骨、實時語音生成(多模態模型)為翼的智能體,MiniMax多模態大模型學習了萬億條人類數據,擁有4560億參數,單次激活459億參數生成智能響應。它在多個基準測試中取得出色成績,具備強大的數學推理、復雜的問題求解,以及長文本處理能力。
盡管擁有出色的“出廠設置”,這位AI辯手也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備賽”之路。首先,AI辯手需要構建廣博的知識體系。它的“學習”過程分為兩步:第一步是預訓練,讓大模型掌握海量知識,理解人類語言規律;第二步是對齊,即讓模型學會如何與人類進行有效對話,理解人類意圖,并以類人的思維方式回應。其次,AI辯手需要經歷“千錘百煉”的模擬演練。研發團隊先以人類辯手的大量實戰數據為藍本,對模型的每一次回應進行多維度打分:答案是否準確?與議題是否緊密?邏輯鏈是否嚴密?在一次次測試、反饋中,讓AI少“打馬虎眼”、少“跑題”,說話越來越靠譜。
00:42
現場的測試也完全反映出AI辯手的真實水平。在與人類辯手陳銘的交鋒中,它既能充分發揮其在邏輯分析和知識整合方面的技術特長,又能敏銳捕捉并恰當回應人類情感和價值判斷的微妙之處。當AI辯手說出“(按鈕)賦予人們在絕望中重新選擇的力量,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重生”這樣富有哲思的語句時,它展現的不僅是對人類痛苦的關懷,更是一種超越代碼的情感共鳴。
從圖靈測試預見AI新時代
在圖靈提出經典設想的75年后,進行一場人機辯論“圖靈測試”有何意義?
在王堅看來,這場“圖靈測試”的意義,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辨別人機”。他表示:“當年的圖靈測試為人工智能定了一個極具挑戰的目標,70多年后我們做到了,就像大家今天看到的一樣。但這也同時讓我們看到通過了圖靈測試只是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新的開始,遠不是終結,而這是圖靈本人也沒有預想到的,下面70年會是人工智能更令人激動的時代!”
“測試中AI展現出的辯證思維能力和即時反應速度,證明我國在自然語言處理和認知智能領域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漆遠補充道,“這場測試既驗證了技術突破,又引發了公眾對智能本質的思考。這正是科研與科普的完美結合,為人工智能的健康發展提供了示范。”
作為測試的一線觀察者,蔣昌建提出,這場盛典“圖靈測試”設置的精妙之處,還在于讓觀眾自己去感受:機器何以機智“過人”,人類何以“性情”中人。這種對比,恰恰凸顯了目前人類不可替代的價值——生動的情感、靈動的邏輯,和主動助產新知的追問。
MiniMax技術團隊也表示,大模型的“首次突破”驗證了自研技術的有效性和先進性。未來,團隊希望推動技術在更廣泛的生產力場景中發揮作用。例如,在教育領域,AI大模型可以作為智能輔導的數字教師,幫助學生提高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司法領域,AI可以為法律專業人士提供辯論模擬,幫助他們更好地準備庭審,預測對方觀點,完善自己的法律論證,提高法律辯論的質量和效率等。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大模型技術發展,AI通過圖靈測試將成為常態。這不禁引發我們思考:在人工智能已邁入新紀元的今天,誕生于20世紀中葉的圖靈測試是否仍能勝任智能評估的使命?
06:05
“就像牛頓力學無法解釋微觀世界的量子現象一樣,舊框架已不足以衡量新智能的維度。”劉嘉認為,如果未來AI能穩定通過圖靈測試,那么“智能”的定義需要新的內涵,例如創造力和自我意識。首先,AI的創造力不應僅停留在已有框架里生成內容,而需具備從0到1的顛覆式非共識的創造能力。這就像莫奈能跳出傳統繪畫的束縛而開創印象畫派;愛因斯坦獨辟蹊徑,提出牛頓力學框架之外的廣義相對論。其次,自我意識是AI從新工具到新物種的關鍵。自我意識的定義是什么,自我意識涌現的充分和必要條件是什么?這一切,都還待心理學、腦科學和人工智能的研究者來探索和定義。所以,AI通過圖靈測試并非標志人類對智能的探索的結束;相反,這一切只是開始。
《2025中國·AI盛典》也是總臺持續深化“5G+4K/8K+AI”發展戰略,積極推動新質生產力轉化為媒體傳播力的又一重要實踐和創新探索。本屆盛典還有多個創新節目共同勾勒出“相AI相生”的美好圖景:《迎客鼓》展現傳統藝術與智能科技的完美融合,《Passion·人機共振》《茉莉花》演繹人機協同的藝術創造力,《浮光·十二獸首歸來》《兵馬俑世界奇遇記》則實現了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這些精彩內容既彰顯了科技的溫度,又傳遞了思想的深度,更展現了總臺以開放姿態擁抱前沿技術,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氛圍的堅定決心。
未來已來,從《2025中國·AI盛典》出發,總臺還將繼續探索人機協作的無限可能,讓科技更有溫度,讓傳播更具智慧,持續書寫“相AI相生”的時代新篇。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