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24年度人物——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群體。 圖片來自央視新聞
□保定日報記者 劉 琦 劉 賽
曾經在城市的校園里苦讀,如今到原野的風暴中馳騁,教育的根鎖住流沙,年輕的心點燃夢想,大風刮過山崗,他們已經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長成一棵大樹。
——“感動中國”2024年度人物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群體頒獎詞
8月16日晚,央視“感動中國”2024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一個響亮的名字被深情誦讀——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群體。
2000 年,保定學院15名畢業生告別母校和家鄉,奔赴新疆且末縣教書育人。從那一年開始,一批批保定學院畢業生投身西部教育事業。
25年來,保定學院已有400多名畢業生,在新疆、西藏、四川等西部地區建功立業,形成了“團根聚生”效應。
風沙為證:塔克拉瑪干邊緣的青春拓荒
2000年盛夏,綠皮火車的汽笛打破保定站的寧靜。15名剛畢業的保定學院學子懷揣戶口本,目光堅毅地踏上西行之路。
時任新疆且末二中校長段軍一句“我們新的初一年級的老師還沒著落,我們那里需要你們!”點燃了楊廣興、侯朝茹等首批青年奔赴邊疆的火種。
迎接他們的是漫天黃沙與艱苦卓絕。且末縣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沙塵暴是家常便飯。
侯朝茹初到時,學校僅幾排透風的平房,破損的桌椅后是45雙渴求知識的眼睛。
孟麗芳2004年赴和靜縣任教,記憶里“大片戈壁灘”和“一下風就‘下土’”的干燥氣候讓嘴唇常年裂口。
然而,學生啞著嗓子時遞上的一杯溫水,成人禮上孩子們齊刷刷地鞠躬——這些微光瞬間凝聚成支撐他們扎根的力量。
“這就是我選擇的青春,不后悔!”楊廣興的誓言穿越25年風沙。
當年意氣風發的“小楊”如今已近知命,從三尺講臺到駐村幫扶,他摘棉花、收大棗,與維吾爾族老鄉結下親人般的情誼。侯朝茹凝望沙漠邊緣親手栽下的紅柳成林,道出心聲:“我們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實現了人生價值。”
薪火燎原:一場跨越時空的青春接力
生命影響生命,青春締造青春。
2017年,90后畢業生孫彤彤追隨師姐侯朝茹足跡來到且末二中。她的歷史課深深吸引了初二學生阿卜力克木。
2022年,阿卜力克木以優異成績考入河北大學,報到當天他激動地在保定學院門前留影發給孫老師:“終于見到您的母校了,孫老師!”
去年4月,這對師生在保定學院重逢。校園巨石上鐫刻著2014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阿卜力克木佇立良久,青春的信仰在無聲凝望中完成交接。
這種“團根聚生”效應持續裂變。
2024屆畢業生張栩面對親友的擔憂,帶著和侯朝茹一樣的颯爽笑容回應:“哭啥?我爸把消息告訴了全村人!”數學專業的李超杰放棄安逸選擇且末一中,理由樸素而鏗鏘:“西部更缺老師。”物理學專業的劉校辰、趙文濤、董一三名同宿舍青年,更將攜手奔赴新疆,續寫新時代“鏗鏘三人行”。
保定學院一批批西部支教畢業生在工作和生活中互幫互學、同舟共濟,形成了“團根聚生”的紐帶式支教模式,每年遴選優秀學生赴新疆頂崗實習。
一粒粒青春的種子跨越千里,在戈壁荒漠、雪域高原落地生根,枝繁葉茂。
一個多月前,26名保定學院師生登上“人才專列”再赴新疆,循著前輩們的足跡一路西行。在31小時西行旅途中與井慧芳、孫彤彤等前輩暢談支教初心,2025屆畢業生石佳琪表示,要“循著前輩足跡,讓理想之花在大漠綻放”,續寫“到祖國最需要地方去”的青春接力。
沃土生花:在西部大地上書寫時代答卷
西部支教的火種早已燎原,點燃了多元青春奉獻的版圖。
2018年,楊加勁放棄已具規模的創業公司,遠赴新疆喀什英吉沙縣擔任村支書。面對貧瘠土地,他帶領村民改種高辣辣椒。村民佧米力·凱斯木增收萬余元,揚起的嘴角是奮斗最好的注腳。
2018屆畢業生劉齊作為西部計劃志愿者赴西藏阿里,服務期滿后以公務員考試第一名的成績留在林芝察隅縣。當他幫助老阿媽安珍措姆從山溝搬進新樓房,老人綻放的笑臉詮釋了奉獻的溫度:“西部地區需要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2014年總書記回信的感召力超越地域。大學生李雪放棄上海高薪,返鄉保定滿城區發展特色農業,提供300多個崗位,獲評“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如今,上千名“三支一扶”志愿者、返鄉創業青年與240名農業經理人正奮戰在保定22個縣區的熱土上。
從2000年首批15人到如今累計400多名畢業生扎根西部,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群體用24年光陰印證了“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當2024屆15名青年再度舉起右拳宣誓出征,歷史與現實在這一刻重疊。
他們既是追光者,也是點燈人。在塔克拉瑪干的星空下,在雪域高原的晨曦中,無數被點亮的年輕心靈正帶著知識的力量與理想的火種,如石榴籽般緊密相依,匯入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澎湃春潮——青春之花,終將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出最絢爛的風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